共22题,约22200字。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国,国家从来被视为一个伦理性的实体。在近代西方霍布斯和洛克所倡导的自然主义的契约国家,卢梭、康德、费希特所倡导的道德主义的契约国家中,国家都没有积极的功能。国家只是一个警察,唯一的职责是维持秩序;它不是一个导师,不负有引导人们向善之职,那是宗教所管的事。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天下,在伦理关系上环环相扣,连为一体。“民惟邦本”,国家作为伦理性的实体,除去负责保障民众的个人权利、督促民众履行个人义务之外,还负责教化民众尤其是从君主到各级官吏,“孝、悌、忠、信”,“仁、爱、诚,敬”,“礼、义、廉、耻”,作为国家伦理的基本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在现实中应该怎样行动,应该禁止哪些行为。正因为如此,国家不仅要保护从个人到家庭、再到社会的责任伦理,而且自身要率先履行自己的责任伦理,成为履行责任伦理的示范者。孔子说:“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与!”说明礼治在伦理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对国家而言,包括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在内的各项礼仪,不仅是宣示价值观、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化人民特别是掌控权力的各级官吏的有效方式,而且是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积极推进国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历史早已证明,只要家庭、社会、国家这些伦理性实体继续存在,礼所表达的这些责任伦理就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礼自身也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礼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实践,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的习俗,因时间、空间条件不一样,它们会产生许多差异。今日之中国,现代、前现代、后现代并存,而基本取向则是每个人一方面自主性、独立性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又越来越为世界性联系中的巨量信息所左右;以父家长为中心的传统家庭已普遍瓦解,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成为主流,在市场化、契约关系冲击下,婚姻与家庭变数激增;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在 实际领域和虚拟领域都空前扩大也更加不确定,各类新型的社会自组织影响已大大超过传统的社会自组织;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都面临全新的挑战。所有这些伦理性实体历史性的变化都要求礼和礼治全面的革新。
伦理与道德、伦理与法理、法理与道德之间的歧义乃至冲突,现今超过以往任何时代,这就要求礼与礼治必须进行再创造。
革新及再创造,则应当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从各地方、各族群的民间习俗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要对现今既有的各种礼仪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和总结,在已有的基础上加以提升,并使之更加系统化、完善化。让礼和礼治成为现代国家德治与法治的得力辅弼,是当代中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摘编自姜义华《论“礼治”的当代意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国家作为伦理性的实体,负有督促民众履行义务以及教化民众等职责。
B. 近代西方一些思想家倡导的契约国家,其唯一职责是维持秩序,没有积极功能。
C. 因为家庭、社会、国家的继续存在,礼所表达的责任伦理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 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礼和礼治必须进行不断的再创造,不断系统化、完善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运用了引证手法,引用孔子的话,证明礼治在伦理型国家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B. 文章运用了例证手法,列举伦理性实体的变化现象,证明礼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C. 文章采用层进式论证结构,围绕“礼治”展开论述,逐层推进,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D. 文章从历史和现实,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等方面,论证了“礼治”的当代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礼、义、廉、耻”等作为国家伦理的基本观念,规定了人们在现实中的行为准则。
B. 吉礼、宾礼、军礼等礼仪,是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的必要手段,能够推进国际交往。
C. 人们社交范围正空前扩大,各类新型的社会自组织影响即将超过传统的社会自组织。
D. 今日之中国,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都面临全新的挑战,必须借鉴西方契约国家的做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较、辨析。本题C项,逻辑关系不对,原文是说“只要家庭、社会、国家这些伦理性实体继续存在,礼所表达的这些责任伦理就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两个分句是条件关系,而非选项所说的因果关系。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智慧城市”刚提出时,许多城市管理者简单理解为“数字城市+物联网”,后来发现不对,又变成“数字城市+物联网+大数据”,然后,又变成“数字城市+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现在有些地方还要加上“无人化”“智能化”,越加越多。这表明,“智慧城市”的定义不断改变,缺乏统一的认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