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240字。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参考答案】
  BD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尾联用典的意图。应结合全诗以及典故的内容分析。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这个选项忽视了子由出使契丹这一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
  【易错警示】
  解答本题之前,考生应先明确典故的类型以及诗人运用典故的目的。典故一般分为两大类,一为国家,一为个人。运用前者,多为借古讽今,讽谏君王;运用后者,多为仰慕前人,感怀自己,或者抒发同病之悲等。故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关注典故的内容,本题中的典故是“李揆因担心被扣留而否认是‘大唐第一人’”,而苏辙出使契丹与李揆之行相同,故苏轼有与李揆一样的担忧。
  如何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诗歌的修辞手法,属于诗歌常见的三种表达技巧之一,此外的两种是表现手法(表现方法)和篇章结构(谋篇布局)。这里先介绍修辞手法。
  诗歌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等。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这首诗(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但是也有以综合题的形式考查的,比如典例就是以五选二的综合选择题形式考查的,对于这种题型,应结合对全诗的理解,结合背景知识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