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4660字。
2019-2020学年度上期八市重点高中联盟“领军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将条形码张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各人有各人的境界,没有两个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人所有的境界,由低到高可以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看见一棵树,但不知道那就是树,今天看见一棵树,明天又看见一棵树,看到一千天,他才知道那就是树。此时,“树”并不是第一千零一稞树,而是树的概念。如果他进一步了解到什么是概念,而又自觉其了解,他的精神境界就开始进入概念世界了。有概念而且自觉其有概念,是人之所以高于其他动物者。一只猫,它知道饿了就吃,累了就睡,看见可怕的东西就跑。人就不然了。人不但有概念,而且自觉其有概念。
全岳霖曾说“哲学是概念的游戏”,他用了一个似乎自我解嘲的词。人们或许以为这句话是一个戏论,这是因为他没有把这句话同人的精神境界联系起来。一个人所有的概念就是他的精神境界:一个人所有的概念的高低,就分别出他的精神境界的高低。例如一个人没有宇宙这个概念,他就根本不可能有“天地境界”。
明代杨椒山就义时曾作二诗,一日:“浩气反太虚,丹心照千古。平生未了事,留与后人补。”二日:“天王自圣明,制作高千古。平生未报思,留作忠魂补。”一般看来,两首诗是同等地位,但其实迥然不同。第一首是就人与宇宙关系而言,是为天地境界中的话。第二首就君臣关系而言,是为道德境界中的话。
又如张巡、颜杲卿死于王事,其行为本是道德行为,人也在道德境界。但正如文天祥《正气歌》所说,“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此等行为意义又不同,虽本是道德行为,但《正气歌》以之与“天地有正气”连接起来,则是从天地境界的观点看这些行为,又不止足道德行为了。这些分别,以前儒家的人似未看清楚。
这里就牵涉到宋明理学中,理学和心学长期争执的一个问题:在修养功夫中“理”的地位。
程颐说:“学者需要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素。”一方面“浑然与物同体”,这是直觉。一方面又需要“识得此理”,此理是个概念。直觉所得,须用概念固定,这是概念在哲学中的作用。由此可见,概念在哲学中不可少。没有受益于哲学的人,当然也有他的精神境界,那就是自然境界。
中国传统哲学所说的圣贤,都指人的精神境界而言。柏拉图《理想国》中说,一个人如果真正了解什么是概念,他就像一个长期被监禁在洞穴中的人,一旦被释放出来,忽然看见天地广大,日月光明。这个人就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可以当“理想国”的王,所谓的“哲学王”。“哲学王”类似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圣王”,追求至高的精神境界,从而使自己的灵魂达致一种理性状态,他们所行之道,称为“内圣外王之道”。
(摘选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一棵树”到“树”这个概念的认知过程,必然会带来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
B.“哲学是概念的游戏”被理解为一种自我解嘲,是因金岳霖不会从境界角度看概念。
C.如果一个人有了天地宇宙这个概念,这和“圣王”的“王”意思一致。
D.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可以当理想国的“王”,他只是在追求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
A.文章用人认识树的过程形象阐释了人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即形成概念的过程。
B.第四段举杨椒山作诗例,印证了前文概念的高低可以分别出精神境境界高低的观点。
C.文章批评理学心学之争并引用程颢语,意在强调概念的形成在哲学中的重要意义。
D.柏拉图所谓“哲学王”和国传统思想中的“圣王”,都为精神境界极高的人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椒山就义时所作二诗表明,一个人是可以存在于两种不同的境界当中的。
B.若没有文天祥的《正气歌》,张巡、颜杲卿的行为只能是道德行为,体现道德境界。
C.如果一个人不了解哲学 ,缺乏概念,那么,他的精神境界一般停留在自然境界。
D.根据文意,精神境界的达成应该经历“直觉经验----概念固定——哲学思考”的过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曾几何时,广播电视是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强势媒体,但在全媒体时代,它却遭遇了多种挑战——观众的“听”和“看”正在发生转移,广电媒体的影响力、传播力正在分散和降低……4K超高清、3D技术、大数据、5G网络等新技术的背后,是全媒体发展格局深刻变革、科技创新引擎作用越发凸显的现状。而对新变化、新要求,广播电视行业积极探索融合创新、转型升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