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670字。

  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个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艺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复合体,具有两重性,而文艺的商品性是外在的、低层次的属性,非商品性和反商品性是它内在的高层次的属性。
  文艺的矛盾品格在古典时代还未显示出来,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尚未形成,文艺也未商品化,同时文艺的娱乐性、意识形态性和审美性也未分化。古典时代文艺被看作是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其实,文艺内在矛盾仍然存在,只不过被抑制、掩盖住了。中国古代讲“文以载道”,计划经济时代讲“文艺为政治服务”,就是以意识形态性来制约娱乐性、审美性。西方近代文艺思潮强调文艺的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而娱乐性仍处于从属地位,并与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审美性分离,成为文艺的基本属性之一。于是,文艺的品性发生分裂,它不再是和谐完美的整体,形成了以娱乐性为主的俗文学、俗艺术和以审美为主的纯文学、高雅艺术。当然,在前市场经济时代,文艺也有雅俗之分,但远没有达到市场经济时代这样严重的对立。
  应当说,文艺的商品化是历史的进步,在前市场经济时代,文艺依附于政治伦理,作家艺术家依附于国家、权贵,不能获得文品和人格的独立,而且,文艺脱离大众,成为上层社会的专利。只有文艺的商品化,经过一般中介物的中介,才打破等级界限,成为大众消费的精神产品,获得普及。同时,文艺以其娱乐性(当然也还有审美性)为大众所推崇,从而摆脱了作为政治伦理的婢女的屈辱地位,获得独立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又必须承认,文艺的商品化也有其消极方面,文艺的本质是“自由的精神产品”,它与市场经济处于深刻的对立之中,文艺的商品化虽然使作家、艺术家摆脱人身依附关系,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异化——对商品的依赖关系。金钱可能腐蚀作家、艺术家,诱使其放弃审美理想,消磨其艺术个性,成为精神上的雇佣劳动者,这必然损害文艺的审美品格和社会价值。文艺的商品化在带来俗文学、俗艺术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纯文学、严肃文学或高雅艺术的困顿。
  1.第一段中所说的“文艺的两重性”指的是(  )
  A. 有商品性的,有艺术性的
  B. 有商品性的,有非商品性的和反商品性的
  C. 有非商品性的,有艺术性的  D. 有商品性的,有反商品性的
  2.使“文艺的品性发生裂变”的原因主要是(  )
  A. 古典时代的“文以载道”
  B. 计划经济时代的“文艺为政治服务”
  C. 前市场经济时代的“雅俗之分”
  D. 市场经济时代文艺的商品化与文艺本质的严重对立
  3.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全文论述了作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复合体的文艺,具有两重性
  B. 古典时代,由于未商品化,同时文艺的娱乐性、意识形态性和审美性未分化,因此,古典时代的文艺是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
  C. “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说法是用意识形态来制约娱乐性、审美性
  D. 市场经济使文艺商品化,从历史发展看是一种进步,但就文艺的本质看,文艺的本质与市场经济存在深刻的矛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个小题,14分)
  美丽的谎言
  这天,母亲出门买菜,琳在家里看电视,电视上正好播出骗子的骗局被揭穿的新闻。“又是骗子!这社会是怎么了!”她愤愤不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现在的骗术层出不穷,听得多了,琳也多长了个心眼。
  十分钟后,母亲两手空空地回来,走进屋拿了钱,又匆匆忙忙地要出去。琳觉得奇怪,便问母亲发生了什么事。母亲告诉她:“我去菜市场的路上,被一个女孩拦住了,问我借一百块钱。”
  借钱?一听到陌生人问母亲借钱,琳就警惕起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