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4310字。

  模块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文学中的那座祠堂
  吕若涵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课,多是从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开始。陈氏文章有股演说气,句式铿锵,探及进步与保守时认定“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诚不知为何项制度文物,可以适用生存于今世”——这是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之后,几乎整个20世纪,与宗族相关的祠堂、村庙等,都成了落后消极封建保守的东西。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相关场景着实不少,稍加检点,或能借此一窥祠堂文化的命运及其当下困境。
  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年轻时思想激进到去“城隍”庙拔圣像的胡子;吉光屯里有个狂热的“疯子”,一心要灭了“社庙”里那盏守护全村百姓的“长明灯”,全忘了他的祖先还捐过钱,这个被村人骂作数典忘祖的“不肖子孙”,终于引起公愤,连“四爷”大人都“严肃悲悯”起来,整个村庄笼罩着一片紧张气氛;上无片瓦寄居于土谷祠的阿Q突然想要“姓赵”了,似乎有那么点认祖归宗的小意思,更有可能是因为赵氏宗族在村里地位最显赫。“五四”小说中的祠堂社庙村规家谱,好比一个个祖先崇拜、尊尊亲亲的家族伦理的文化隐喻,祠堂隐喻新文学作家眼中的“乡土中国”,昏暗阴森,却如铁罩一般冷酷强大地屹立着;代表现代文明的“疯子”则势单力薄,难以撼动,最终还要成为它的祭品。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小说中的大家族纷纷走向衰败。写实的作家不再停留于封建宗法社会的文学象征,他们发现在社会经济大变局中传统的乡村组织结构已经摇摇欲坠。文学家偏好一双社会学家的眼睛,祠堂开始上演种种现实人生可悲可怖可笑的剧目。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吴组缃的《一千八百担》,副标题赫然是“七月十五日宋氏大宗祠速写”,这一天,荒年里的农民暴动摧枯拉朽,宋氏祠堂一千八百担粮食遭抢,宗族各支各室表面和气,但在利益面前是各怀心事,暗中斗法,地方望族至此气数已尽。吴组缃这位“客观主义”者眼光犀利,非要揭开给人看,由社学、义仓、乡约、防御等构成的宗族组织,如何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国内的高赋税和农民暴动中毫无招架之力。这是宣告“封建宗法社会”的末路吧,字里行间藏了作者多少奚落与嘲讽!后半个世纪不用说了,白毛仙姑由鬼变人,小二黑的婚事由区长做主,装神弄鬼都得“改造”,文化变革与社会变革双管齐下,连最小单位的家庭秩序都要改变,何况这“封建制度之遗”。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写实又让位于象征。祠堂庙宇书院再一次与传统文化画起等号,只是这次意象的情感内涵完全与“五四”悖反。《白鹿原》广受好评缘于它把祠堂、书院、乡约等代表乡村伦理和儒家文化的符号,来了一番浓墨重彩的生动演绎,说是新历史主义,实在与鲁迅当年的写作一样,一种对历史重新评判的态度。当然,20世纪文化与社会巨变带来的结果是21世纪“拆哪”的加速度,配合着城镇化的步子,迅疾,凶猛,无所顾忌。
  一个世纪里,文学中的那座祠堂,似乎走了一个圈,但并非回到原点。宗法社会的崩颓是历史的必然,但它所承载的文化在新世纪里却未必没有可资使用的价值。现实中的宗亲大会与寻根之旅,是从一宗一姓的历史认知与情感需求出发,发现我们身上共同的文化基因,最终获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乃至于建构起对民族未来的共同想象。如此说来,将大地上所剩不多的“祠堂”“庙宇”送上最后一段不归路,也就等于拆解了文化认同的“基石”,我们这代人,岂不真的成了“不肖子孙”了吗?
  (选自2014年4月13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1.关于“文学中的那座祠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中的那座祠堂隐喻着“五四”时期新文学作家眼中的“乡土中国”,它对抗着势单力薄的现代文明的“疯子”而屹立不倒。
  B.文学中的那座祠堂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纷纷走向衰败,历经文化变革与社会变革双管齐下的淘洗,已得到彻底的改造。
  C.文学中的那座祠堂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再次与传统文化画等号,但其意象却不再与“五四”时期的情感内涵相一致。
  D.文学中的那座祠堂在整个20世纪似乎走了一个圈,但并没有恢复到以前,这揭示了宗法社会崩颓的历史必然性。
  思路解析:B项,从第3段来看,“文化变革与社会变革双管齐下……”是“后半个世纪”发生的事件。
  答案:B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陈独秀的文章有股演说气,句式铿锵,《敬告青年》一文猛烈抨击了旧的伦理、法律、学术和礼俗,被人们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第一课”。
  B.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吉光屯里那个狂热的“疯子”以及阿Q思想激进,将祠堂社庙村规家谱看作祖先崇拜、尊尊亲亲的家族伦理的标志。
  C.“客观主义”作家吴组缃创作的《一千八百担》以“七月十五日宋氏大宗祠速写”为副标题,反映了地方望族在农民暴动的打击下毫无招架之力的现实。
  D.陈忠实的《白鹿原》秉持一种对历史重新评判的态度,把祠堂、书院、乡约等代表乡村伦理和儒家文化的符号,来了一番浓墨重彩的生动演绎,从而广受好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与宗族相关的祠堂、村庙等场景触目可见,一定程度上展示了祠堂文化的全貌,让读者能够充分了解这种文化的命运及其面临的困境。
  B.文学家偏好一双社会学家的眼睛,写实的文学家发现在社会经济大变局中传统的乡村组织结构已经摇摇欲坠,祠堂开始上演现实人生可悲可怖可笑的剧目。
  C.宗法社会所承载的文化在新世纪里或许仍有可资使用的价值,我们对民族未来的共同想象是建立在现实中的宗亲大会与寻根之旅的基础之上的。
  D.如果将大地上所剩不多的“祠堂”“庙宇”拆毁,意味着我们已经拆解了文化认同的“基石”,那么我们这代人真的会变成“不肖子孙”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盯着雨靴的人
  哲•仁勤
  多年以来,镇中学数学老师查戈德尔的梦想是拥有一双自己的雨靴。
  一到雨天,他就会看到校长夫人,还有土产店老板巴拉丹的妻子,穿着锃亮的雨靴从屋里进进出出。雨靴是橘黄色的,靴口上印着漂亮的花纹,真是让人羡慕。每当看到她们穿雨靴,查戈德尔就瞧不起自己。他想,人家有好几双雨靴换着穿,我却连一双都没有。如果有一天,我能拥有一双属于自己的,哪怕是一双最普通的雨靴,就能在别人面前昂首挺胸地走路了。再下雨时,也不会因为怕弄湿鞋子,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