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920字。
核舟记
A、教学目标:
1、  总分总的结构
2、  按空间顺序依次介绍
3、  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
B、教学时数:两课时
(一)
一、            导入
    祖国的文化艺术,如天上的繁星一样灿烂多姿(如:《口技》),在艺术的宝库中,有一朵奇葩,就是微雕艺术,我们可以先想象一下,雕刻在长不盈寸、高只两黍的小船上究竟有多少人和物?学生回答,划出“通计”一词,雕刻家是怎样进行巧妙的构思的?
    今天我们学习说明文《核舟记》,看看作者是如何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核舟的形状和描述舟中人物的状貌神情的?
    介绍作者:魏学    是明代人,字子敬,著有《茅檐集》。
   《虞初新志》,清代张潮编。
二、            范读课文,正音,后齐读,提问哪些音要注意
皿    贻    糁    褶    袒    髯     篆     黍                
壬戌        嘻    矫    甫    哺     埔
三、            理清课文结构
1、  核舟的雕刻者是谁?哪一个词概括了他的雕刻艺术的特点?
      ——“奇巧”,下文紧扣“奇巧”说明作品。
2、  那么,王叔远手艺的奇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能以径寸之木为……各具情态”。具:具备、具有。
3、  以上句子说明他所用原料体积小,而表现的题材很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且构思巧妙,技艺精湛。
4、  王叔远雕刻的艺术品的名称是什么?
     ——“大苏泛赤壁”。
5、  这个名称是雕刻家自己取的吗?(不是)
     ——是作者观赏后作出的判断:“盖……云”。
6、  简介苏东坡游赤壁一事:
宋神宗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他以读书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1082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玩,并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中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苏轼在游玩中先后见到的景象,是 脍炙人口的名句。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坛上的这则掌故作题材的。
7、  很显然,文章主体部分就是围绕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来进行说明的。那么作者在观赏了这个艺术品之后,有什么感想和评价呢?
     ——“技艺灵怪矣哉”,点名了全文中心。
8、  根据以上分析,课文的结构思路应是怎样的?(板书)
(一)、(1)概述王叔远的精湛的技艺,点出核舟主题(总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