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芣苢 课件(20张ppt)+教案+考点链接+练习
【同步测试】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同步测试.doc
【教学方案】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教学方案.doc
【教学课件】芣苢教学课件.pptx
【情境课文】芣苢课文朗读.mp3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方案
  【素养目标】
  1.语言目标:诵读这两首诗,把握它们的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
  2.审美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任务情境】:
  我们朴素的愿望
  就是永不停息的劳动
  就是让劳动成为美德和手艺
  在乡村 在四起的歌谣里
  劳动是我们成熟的唯一途径
  如今 幸福正从深入浅出的劳动开始
  从田野和乡村的所有角度
  天南地北的包围我们
  热爱劳动
  我们疲倦的身子纯净。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近苏辙,和诗人一起亲历劳作的情景。
  一、诵读全诗,理解大意
  1.边诵边读,用“/”划分这两首诗的朗读节奏,并用“ ”标出第二首诗的韵脚。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2.复习《诗经》相关知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先秦称其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上包括,①社会政治诗,对生活愤懑忧伤,抒发感慨,对政治或赞美或讥讽、抨击;②爱情诗,歌颂美好的爱情;③史诗,记载民族的历史,歌颂祖先的功勋;④反映兵役、劳役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风”又称“国风”,“国风”是当时各地流行的民谣,带有地方色彩。“雅”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内容几乎都是关于政治方面的。“颂”是贵族在宗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
  ……
  《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同步测试
  一、夯实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fú)   襭之(xié)      天籁(lài) 闭廪(lǐn)
  B.薄言(báo) 掇之(chuō)    涵泳(hán) 赋诗(fù)
  C.捋之(luō) 阴霪(yín)     袅袅(niǎo) 乳臭(chòu)
  D.袺之(xié) 场圃(fǔ)      书笺(jiān) 细绎(yì)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言掇之       掇:拾取,摘取。
  B.薄言袺之 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C.三夜阴霪败场圃 阴霪:连绵不断的雨。
  D.多博村酤劳苦辛 博:宽广,广博。
  3.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言采之:是说妇女有意去采摘芣苢,有此意然后才能开始前往采摘。
  B.薄言袺之:用一只手提起衣襟,把芣苢的种子收放起来。
  C.一竿晴日舞比邻:雨过天晴,人们纷纷起舞,进行比赛,以表达对天晴可以收麦的欢欣之情。
  D.赋诗怜汝足精神:麦收入库,诗人以吟诗赋词的方式来表达辛勤劳动后的喜悦心情。
  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芣苢》一诗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B.《芣苢》一诗以其明快的节奏、表现妇女劳动欢快的场面与热烈的情绪,受到读者的喜爱。
  C.《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运用对比的手法,“三夜阴霪”后的“一竿晴日”,突出了麦收时节农人对收麦的期盼与欢欣。
  D.苏辙在《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对麦收劳动场景进行了直接描写,既表现了劳动的辛苦,也表达了家庭团结协作的愉悦。
  5.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