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22730字。
驻马店市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终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涂)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若在试题上作答,则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教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讲清楚,让世界知道中华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
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无疑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正是这一时期的众多杰出思想家,提出了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老子的《道德经》讲,“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最终形成“为而不争”的主张。这样的主张把个人和他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反映了在中华文明形成早期我们的先哲思考这一问题的出发点。孔子同老子相呼应,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把自己和他人合为一体,设身处地去思考人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如何同他人和谐共生,这就是孔子的仁学。作为孔子的后学,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礼记》中有很经典的一句话:“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这句话是说凡事要尊重别人,把他人摆在第一位,一个社会若能做到“先人后己”,那么礼让和谐就会蔚然成风。同样的思想还见于《尚书》,该书《大禹谟》一篇记载上古君臣治国之道,主张多方听取意见,甚至可以“舍己从人”。
中华文化始终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而这个“人”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个体,更主要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正是在追求人已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中,人们不断完善自我,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此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含己为人”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追求。
一些西方学者以“为己”一词为依据,认为中华文化是利己文化,这显然是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误读。据知,“为己”一词始见于《论语》。在《宪问》中,就弟子所问古今学术差异这一问题,孔子答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何谓“为己”和“为人”?孔子未曾展开讲,这个问题是由随后的荀子解决的。 在《劝学篇》中,荀子将“为己”之学定位为“君子之学”,而将“为人”之学称为“小人之学”。荀子的结论是:“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西汉经师孔安国取荀子之说以释《论语》,将“为己”训为“履而行之”“为人”则解作“徒能言之”。魏晋时期,玄学家何晏著《论语集解》,以孔安国之说为基本依据。 从此,把“为己”释作“履而行之”的经典解读一直为历代经师所传承。可见,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为己”,乃是讲修为自己,是指学者个人的道德修持和践履。
(摘编自陈祖武《中华文化追求人已和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讲清楚,就能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B. 《尚书》中也出现有“先人后己”的思想,如《大禹谟》中主张可以做到“舍己从人”。
C. 从中华文明史来看,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过程也是人们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D. 荀子认为,“为己之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君子之学”,学习的目的是不断完善自我,升华自身。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探讨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接着阐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己”一词的真正内涵。
B. 文章第二段引用名言,例证翔实,探讨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列举了诸多思想主张。
C. 文章围绕“为己”一词,剖析了中西方文化在理解上 差异,目的是大力批判西方的利己文化。
D. 从全文来看,中国文化中的“为己”和西方学者眼中的“利己”全然不是一回事 ,不可混为一谈。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中华文化的传承看,孔子、孟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进一步主张把自己和他人合为一体。
B. 中华文化追求人已和谐,这要求人们始终将他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能考虑个人利益。
C. 中华文化是把个人和他人融为一体,追求人己相互依存,希望个人与他人和谐共生的文化。
D. 中华文化探究的核心是人,探究的不是生理意义上的个体,而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讲清楚,就能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错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伴随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全球人口数量增加,垃圾增速远超人口增速,固体废弃物处置几乎成为许多城市的“心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产生固体废物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每年新增固体废物100亿吨左右。固体废物污染强度高,危害着人们的生存环境。
固体废物根据其产生源和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可以分为三类:工业废物、农业废物和城市垃圾。固废垃圾处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在我国,固废妥善管理和处置工作目前主要遵循这三个原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