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460字。
《短歌行》精品导学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歌意象。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诗歌;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一、了解体裁、作者及创作背景:
体裁:“短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短歌,长歌,因歌词长短区分。例如,《垓下歌》《白雪歌》《登幽州台歌》。
作者:曹操(155-220),一代枭雄流千古。字孟德,东汉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能文善诗: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气魄雄伟,格调慷慨悲凉,有很高的艺术性。作品集是《曹操集》,代表作是诗歌《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
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一起合称“三曹”。他们与当时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女诗人蔡琰的诗作,都能及时地反映了汉末“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他们的作品关注民生,充满激情,缘事而发,慷慨悲凉,被后人誉为“建安风骨”。
创作背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一统天下。这一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饮至半夜,忽闻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补充:这年冬天,他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二、掌握文化知识--“用典”: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