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760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及辛弃疾的生平、词风。
  2.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3.熟悉必要的历史典故,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领悟词的内涵。
  4.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5.积累辛弃疾名句。
  核心素养
  1.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根据课文内容设置问题,理解诗歌的主旨,有效提问,激发学生思考,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把握辛弃疾词的意象,鉴赏词的意境,用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了解豪放词的特点,领略宋词的艺术美,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重难点
  1.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领悟词的内涵。
  2.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学习过程
  一、走近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词集。
  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21岁的辛弃疾聚集两千人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南宋朝廷。可是,南宋朝廷的主和势力强大,安于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加之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做官,作为南宋臣民生活了40年,做官20年,曾37次频繁调动,20年被闲置,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词作风格沉雄豪迈而又不乏细腻柔媚,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二、了解辛派词:
  南宋时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诗词流派。代表人物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意象宏大肆意,风格雄豪悲壮,意境慷慨激昂,以抗敌爱国感抚时事为主要创作内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