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2020届高考二轮语文专题复习课件学案与训练第三章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0二轮语文第三章文学类文本阅读.ppt
第三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小说阅读学案.docx
第三章文学文本阅读第二节散文阅读学案.docx
考点限时训练15-19.docx
考点限时训练20-21.docx

  第三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年份 卷别 选文出处 体裁
  考查角度
  词句
  含意 人物
  形象 环境
  描写 情节
  作用 语言
  手法 主题
  思想 思考
  探究
  2019
  全国卷Ⅰ 鲁迅《理水》(节选)
  全国卷Ⅱ (法)莫泊桑《小步舞》
  全国卷Ⅲ 何士光《到梨花屯去》 小说
  √ √ √ √ √ √
  √ √ √ √ √ √
  √ √ √ √ √ √ √
  2018
  全国卷Ⅰ 阿成《赵一曼女士》
  全国卷Ⅱ 老舍《有声电影》
  全国卷Ⅲ 刘慈欣《微纪元》(节选) 小说
  √ √ √ √ √ √
  √ √ √ √ √ √
  √ √ √ √ √
  2017
  全国卷Ⅰ 赵长天《天嚣》 小说 √ √ √ √ √ √
  全国卷Ⅱ 林徽因《窗子以外》
  全国卷Ⅲ 李娟《我们的裁缝店》 散文
  √ √ √ √
  √ √ √
  对文学类文本的考查,全国卷多选择小说文本,但2017年全国卷的三套试卷中,既考查了小说,又考查了散文,而2018年、2019年全国卷的试卷,又都考查了小说,这就反映出高考试题选材的灵活性,也要求我们在复习时,对小说、散文两种文体都要重视。
  从命题角度看,小说文本的高频考点是形象鉴赏、情节分析、语言艺术赏析,以及分析探究小说的标题、手法等,鼓励考生发掘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散文文本的高频考点是词句含意理解、艺术技巧鉴赏等。我们复习时应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第一节 小说阅读
  【p17】
  一、明方向,细比对,破解综合选择题
  1.比对故事情节。一是看选项复述的小说情节、细节,与原文相比,有无“添枝加叶”“张冠李戴”“强加因果”等问题。二是看选项分析的小说情节、细节的作用,与原文相比,有无“偏离创作意图”。
  2.比对人物个性。看选项概括的小说人物个性,与原文相比,有无“曲解人格”等问题。
  3.比对思想意蕴。看选项分析的小说主旨、情节内涵、人物语言行为等,与原文相比,有无“偏离作者的思想情感”“歪曲作者的创作意图”等问题。
  4.比对艺术手法。看选项分析的小说艺术特色,有无“手法误判”“效果误解”等问题。
  【典题1】(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理水(节选)
  鲁 迅
  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
  ……
  考点限时训练(十五)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邮筒旁停靠三分钟
  谢素军
  我坐班车回老家,经过石砚湾的时候,车停了下来,司机把门打开,我看见路边有一个邮筒,却没有一个要上下车的人。
  师傅,怎么不开车呢?师傅看我一眼,没有作声,只是按下了喇叭,震耳欲聋地响了三声,然后才关门,启动班车,奔跑在这片交通仍不便利的山间的马路上。
  但比起二十年前,这条路已经便利多了。师傅终于开口,告诉我,所有的班车都会在这儿停靠,尽管到如今,邮筒已经生锈,荒草已然茂盛。
  为什么?令所有路过的车辆不约而同停靠并为之鸣笛的,竟只是一个年轻人。80年代那会儿,年轻人流行南下打工,去广州、东莞、深圳、上海,总之没几个人留在老家。但有一个年轻人留了下来。
  他绝不是害怕出门,而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县里邮局要将一批信件送去百里外的乡下,公路不通,村落不熟,年轻人是个热心人,便答应帮衬一把,送完再坐火车南下。结果,当年轻人把一封封信件送到各家各户,老人们感激涕零的样子,一下子触动了他。
  信件都是出门打工的年轻人寄来的平安信,年轻人突然生出一个念头,自己应该留下来做一个邮递员,否则,老家的人们便可能收不到这些珍贵的家书。
  年轻人说干就干,县邮局更是求之不得。就是从那天起,年轻人每天都会背着一大包的信件,先送完路过的几个村庄,因为老家隔着几座荒凉的大山,他总会在石砚湾的一个拐角处等车,等路过的拖拉机、摩托车,甚至牛马车。而那些赶车的人,得知年轻人是一位邮递员,也总愿意搭他一程。
  送的次数多了,所有赶车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位邮递员,每天中午时分,会站在石砚湾等车,乡亲们知道他辛苦,放弃了南下打工的大好时光留下送信,便都敬着他,觉得他是一位平安信使,有时时间对不上,也会故意把车停在石砚湾,等到年轻人上车才走。
  这一等便是二十年,开车人都在口口相传,在经过石砚湾的时候,一定要等一个送信的年轻人,直到县里的马路修通到每个乡村,直到每天开通了固定的班次汽车,直到年轻人在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不慎在陡峭的山路上摔倒。
  开车的人再也没能等到年轻人,他走了,全身被摔得伤痕累累,怀里的信件却丝毫无损,连一滴雨水都没能透进去。
  但那些写信和收信的人,至今未忘记有这么一位年轻人。乡亲们特意去县邮局申请了一个邮筒,安放在石砚湾那个年轻人等车的地方,里面塞满了各种信,那都是外出打工的人寄给年轻人的感谢信。
  人走了,但信还在。每一辆路过的汽车都会在这里停靠一会儿,他们希望搭上年轻人的灵魂,带上他的那股精神,走遍千山万水,只为告诉你,邮政在,希望就在。
  我想问,年轻人叫什么名字?刚开口,却已泣不成声,终究是没有问成。有些遗憾,但又有些许安慰,至少我知道,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唤作邮递员,如果可以,我想再加两个字,邮递员哥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面对“我”的询问,司机师傅只是“看我一眼,没有作声”,因为他认为“我”作为一个石砚湾人竟然不知道年轻人的事迹,他为此而恼火,懒得理“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