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共265张,约29630+36050字。
第四章 文言文阅读
年份 卷别 选文出处 特点
考查内容
实词 文言
断句 虚词 文化
常识 概括
分析 文言文
翻译
2019
全国卷Ⅰ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全国卷Ⅱ 《史记•商君列传》
全国卷Ⅲ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2018
全国卷Ⅰ 《晋书•鲁芝传》
全国卷Ⅱ 《后汉书•王涣传》
全国卷Ⅲ 《宋史•范纯礼传》
2017
全国卷Ⅰ 《宋书•谢弘微传》
全国卷Ⅱ 《后汉书•赵憙传》
全国卷Ⅲ 《宋史•许将传》 人物传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言文阅读版块是高考试题中颇为稳定的部分,从选材上看,选文都为正面历史人物传记,一般出自“二十四史”,选文长度在700字左右。从题型来看,考查内容主要涉及文言断句、文化常识、文意概括分析、文言文翻译。
预计2020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题将沿用2019年的命题特点,重视对文意、关键字词和句法结构的把握。
【p42】
热点题型1:文言断句
断句的前提是对文章或语段意思的准确理解。考生拿到一个文言文片段,先不要急于断句,而应该先通读这个片段,大体了解这个文言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也可以先不看原文,先看“概括和分析”题中的选项,因为有时候选项中能够提供给我们读原文读不懂的东西,也就是说它能够透露给我们一些信息,帮助我们理解原文。
有了对文章的整体感悟后,凭借语感将能断的先断开,化大为小,逐步缩小思考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1.熟悉文言断句“六规律”
一是凭借词性。
给文言文断句,可以借助某一类词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分析。名词(或代词)常做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主语前面与宾语后一般要断开;如果两个名词(特别是相同的)在一起,那它们的中间一般要断开。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在文言文中,也可借助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准确断开句子。
例: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二是凭借对话词。
文言文中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等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云”等,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然后再断句。
例: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三是凭借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常见的情况有:
通常需在其前面停顿的虚词
句首发语词,如夫、盖、焉、惟、斯等等
连词,如至若、苟、虽、纵、向使、且夫、若夫、乃夫、已而、是故、至于等等
疑问词,如何、谁、孰、安、胡、岂等等
通常需在其后面停顿的虚词 语气助词,如也、乎、哉、与、欤、尔、耳、耶、邪、矣、焉等等
通常需在其前后都要停顿的虚词 感叹词,如呜呼、嗟乎、噫、噫嘻、悲夫等等
通常前后都不能断开的虚词 于、为、而、则、以等等
例: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例: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四是凭借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断句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1)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者,……也”是典型判断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是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是被动句式。
(2)倒装句的语序最值得注意。介词结构,一般在句末。
(3)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如……何”“况……乎”“孰与……乎”“以……为”“无乃……乎”等是固定句式。
在文言文中还常常会有省略的情况,阻碍我们正确断句。因此,我们必
……
考点限时训练(二十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帖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减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
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
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
(节选自《明史•赵豫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
B.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
C.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