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5540字。

  高三年级10月考试语文试题
  说  明: 本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答案只能写在答题卷上,否则无效。
  第1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公元前16世纪至前3世纪,中国各地区文化逐渐融合。商周以后,中国北部已有强大的文明,将其他族群、阶层纳入同一政治、文化秩序。春秋战国接续已经发轫的动力,扩大了这一秩序的领域。中国文化的特色,此时也呈现出来,此后又有两千余年成长。同时,中东地区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两个文明,则由盛转衰,后被边陲的波斯与希腊取代。两河、尼罗河流域本是颇有活力的文化核心区,但没能走向庞大持久的文化圈,却从此以下,分分合合,终于淡出历史。
  先从地理形势讨论。中国北方黄土高原、黄土平原、渤海湾平原三者一体,虽有山地,却非天险。南方则河川湖泊处处有之,偶有山岭,不成障碍。南北之间彼此密接,只有四川盆地等地自成格局。长江、黄河两河中下游代表的南方与北方,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色,又因彼此密迩而交流频繁。南北两个文化系统,经常接触,又不断抗衡,最后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融合为一。
  中东两大文明则不同。两河地区北有高山,南有沙漠,难以逾越;其它方向通路狭窄。埃及在尼罗河谷地,两侧皆山,外面不是荒漠就是石磧山地。两河与埃及之间还隔了一个大沙漠。是以两个古代文明虽有接触,却不能密集交流。此间之征服者,只能马上取天下,而不能有文化的涵化力,将不同文化系统融为一个可大可久的核心。
  中东地区各地方文化,各自发展了独特的文字系统。两河的楔形文字、埃及的图像文字,造字原则完全不同,始终无融合的可能。中国地区只出现了一套文字系统。它在新石器时代即已肇端,于商周时代一系相承。南方文化与北方交会时,南方可能并无文字,于是接受了北方的文字。战国列国出土的文书、虽有歧异,大体相同,属于一系。中国地区单一的书写系统,实与其文化的融合关系密切。
  从思想方式而言,两河流域的文献,显示出二元对立的观念:淡水与苦水、山雨与干风,皆难以调和。埃及古代 的宇宙观,则为定于一尊的多元系统:法老是主宰,地方神祇各有职司。新王国时代,埃及向外扩张,接触异地文化,这套封闭的观念便难以圆其说。
  中国古代文化则逐渐形成二元融合的观念。 阴阳、动静都对立而互补。《周易》以相对二元、彼此调和作为事物的本质,这套现念迥异于中东两文明。也许因周人秉持此想法,被其主宰北方时,能吸纳旧商人族群,并与各地土著共存,体现出很大的包容性。
  春秋时孔子提出“仁”,将人性与宇宙的道,结合为以人间秩序为主轴的思想体系,此即雅斯贝尔斯所谓“文化大突破”。而亚述与埃及于轴心时代却未有足够的大突破。中国的情形,综合言之,广大地区的古代族群,在接触的过程中,有同一文字为载具,观念包容调和,遂能合为一系,源远流长。大突破后,人间的关怀,二元的动态及互补,成为中国文化系统主要的思想特点。
  (摘编自许体云《万古江河•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东两大古文明土地贫瘠,资源稀少,故而缺乏文化交流、融合的能力。
  B、中东地区的两大古文明,其思想方式的特点是二元对立,这迥异于中国。
  C、当中国古代文化系统的主要思想特点业已形成,文化大突破便应运而生。
  D、融合与分割,是中国古文明与中东两大古文明在文化发展上显著的差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的论证具有宏观的视野,经由比较推出事物特点,方法得当,结论可信。
  B、文章选材考究,以两河、埃及古文明对比中国古文明,形成严谨的三元框架。
  C、文章的论据服务于论点,如周易、周人佐证了中国古代文化观念的包容调和。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深入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特色及其成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便提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在结尾终于交代了其具体内容使得文章首尾呼应、内容完整。
  B、朱熹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正与文中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些特征或表现相通。
  C、据文章所述我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与发展脉络,倡导和谐的”和”文化或许具有更深远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D、中东两大独特文明,是因地理、文字等具体条件的限制而式微的;其文化整合仍有相当大的潜力与可能。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提笔忘字、书写能力弱化,常用汉字面孔模糊,遇到吃不准的字词就想着求助手机,遇到高难度字词更是望“文”兴叹……在充分享受互联网时代各种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弱化,成为日前在京参加“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第四期国家级培训的专家学者们无法回避的“集体焦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