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一课时,约11300字。
《咬文嚼字》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正确、选例方面充分和典型、析理的论辩性、语言运用简洁、深刻、生动等等方面,让学生掌握分析评价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分析、评价:
○所谓分析,即将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之间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的思维过程。所谓评价,即评定价值的高低。分析评价一篇作品可以有多种角度。
二、请从对文学艺术的意义、对提高我们的语言修养的角度分析、评价朱先生的观点。
首先,让我们先重温一下语言对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
◎ 孔子云:“情欲信,词欲巧。”意思是说,文章内容要有真情实感,遣词造句要巧妙。
◎ 冰心说过:“很好的思想内容,像一盏画得很美的纱灯,表达思想的文字就像灯里的烛光,若是烛光昏暗,无论是多美的纱灯,也会减色。同样地,很好的一支曲调,也要有很好的歌喉把它唱出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很好的表达工具,无论多么美好的思想感情,也是表达得不好或表达得不完全的。”从内容与语言的关系的角度说明了语言的重要性。
阅读实践中,你也许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你在文学作品中徜徉时,那或华美,或恬淡,或深情,或幽默的语句是那样强烈地激荡着你的心灵,甚至许多年后,你还会清晰地记得,在某个温暖的午后或幽静的夜晚,那些语句曾给予你流泪的冲动或共鸣的喜悦。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作者反复强调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指出语言跟着思想感情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改变了思想感情,在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是思想感情的推敲。这一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文字的本质。
其次这一观点,对我们阅读、写作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明确了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关系,懂得了推敲语言文字并非只涉及作品的形式,而且与作品的思想内容息息相关,因此,要提高阅读和写作的水平,就必须提高语言修养。作者也为提高人们的语言修养提供了途径。使不重视语言修养的人受到触动,得到教益,从而注意起来,养成好习惯;即使平时注意品味语言、推敲文字的人也会感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再接再厉,求得更大的发展。
第三、作者的观点对文学艺术的繁荣有怎样的意义呢?
因为“文学的艺术是语言的艺术”。遵循朱先生的教导,一个作家就能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就可以达到更高水平。作者从语言这一艺术手段方面,为文学艺术的进步指出了一条根本途径。
分析比较:
同样对咬文嚼字的看法,邓拓在其杂文集《燕山夜话》中有一篇文章《不求甚解》,其观点与朱先生大相径庭: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附: 不求甚解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①这篇短文中写道: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 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 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 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②,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①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 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①[《五柳先生传》]这是陶渊明一篇自况的短文。因宅边有五株柳树,作者就自号为“五柳先生”。②[普列汉诺夫(1856--1918)]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后成为修正主义者,孟什维克领袖之一。 ③[王粲的《英雄记钞》]王粲(177—217),东汉末文学家,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史书无王粲作《英雄记钞》的记载。本文所引《英雄记钞》中语,与《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鱼豢《魏略》中语,文字悉同。
大家都知道,“不求甚解”是贬义词,《汉语成语词典》的解释是: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但本文中作者强调的是该词的原义: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但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很少用到此义。那么,邓先生的这一观点有什么意义?是否成立呢?由于仅读一遍,印象不深,让我们一起先梳理一下《不求甚解》的结构层次。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
首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次,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
这三个部分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联系,可谓缺一不可。第一部分首先说明了写本文是针对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并非无的放失。没有这一部分,文章立论就失去了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