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9870字。2005—200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命题人:江苏邳州市教研室 孟凡军
注意:
1.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2.不需填涂答题卡。试题答案一律写在答卷纸上,否则视为无效。
3.试题答案应写在答卷纸密封线内,否则无效。
第Ⅰ卷(共32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隽永(juàn) 愧怍(zuò) 颓垣(yuán) 故弄玄虚(nèng)
B. 歼灭(jiān) 通衢(qú) 缱绻(juǎn) 离弦之箭(xián)
C. 血泊(pò) 迂回(yū) 夙愿(sù) 命途多舛(chuǎn)
D. 劲旅(jìn) 罡风(gāng) 攻讦(gàn) 根深蒂固(dì)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精典 馨香 礼尚往来 报残守缺
B. 诙谐 国萃 残羹冷炙 屠门大嚼
C. 部署 自诩 消声匿迹 重震雄风
D. 端详 驰骋 玲珑剔透 卑以自牧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人认为,传统文化在历史上的确起过积极作用,但处于现在的开放时代,传统文化已成明日黄花,不会再发挥曾经的积极作用。
B.余华小说中的人物常千难叠身,结局悲苦,其命运多善始克终,因而余华的小说所呈现的这种“在世”方式,确实叫读者感到无法理解。
C.秦腔的历史、程式,八百里秦川的社会生活、民间习俗、文化心态,如此繁多复杂,而贾平凹在《秦腔》中却能够左右逢源,安排妥当,其文章结构技艺令人叹服。
D.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所提出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一说法,对我们今天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祖国山川颂》采用了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倾注了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B.游侠精神是亘古荒原上数朵惨淡而凄艳的小红花,其价值仅在于精神感召千百年来不少仁人志士一直在向往并追求“崇高”但不切实际的人生境界。
C.惟有那些为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才能时刻得到鼓励和提倡,其道大行,成为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
D.阅读文言文,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素养,还可以提高我们的精神世界。
二、(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怎样追求文化崛起
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很多人就去追求文化,希望自己多些涵养,生活多一些品质。于是乎,“国学”、“孔孟之道”又成了人们的话题。不仅个人如此,国家社会也是一样。片面追求数字经济的增长导致了道德的全面衰退,社会愈来愈难以治理。文化崛起的需求就自然而生。不过,如何追求文化的崛起对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中国仍然是个大问题。
传统文化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如何在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今天得以生存与发展呢?新加坡在这方面进行过试验。李光耀在20世纪80年代高度重视儒学,要用儒学来弥补高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病。政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把儒学等传统文化编成中学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