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0000字。对湖南省的鉴赏题如何备考进行了全方位高层次系统地指导。
湖南省2006年高考文学作品赏析题
备考方略
湖南省常德市一中   邓传辉  415000
【赏析知识导航】
一、散文鉴赏
(一)散文的特点
l、散文题材多样自由
散文的种类多样,有的重在叙事,有的重在抒情,有的重在议论,而且,行文的方式也无拘无束,可漫谈、回忆、日记、对话……散文家秦牧以“海阔天空”形容之,一点也不为过。如鲁迅的散文,被人称为“言笑怒骂皆成文章”。打开他那十几册散文(杂文)集,里面有的是“大题小作”,如《拿来主义》;有的是“小题大做”,如《灯下漫笔》;有的是“借题发挥”,如《谈皇帝》《论照相之类》;有的是“无题有感”,如《忽然想到》《无花的蔷薇》……看起来,他的散文随心所欲,构思落笔也似不经心,但每一篇的背后,都饱含作者的满腔激情和精深的思想内涵。
2、“形散而神不散”
散文不需以某个人物为中心,也不需有前后连贯的情节,散文作家总是在平索的生活和日常的见闻中有所触动,于是信手拈来,生发开去,把深刻的道理寓于信笔所至的叙述上。他依据的往往只是自己的思维轨迹,看似有很强的随意性,这种取材广泛,结构自由灵活,表现手法多样的特点,就是“形散”;但实际上,这些描述的东西却有一条思想的红线把它们串成一体,这种立意高远,思想主题集中的特点,就是“神不散”。
散文的魅力就在这“一散一不散”之间。由于有了“散”,作家可以放开思路,放纵笔端,运笔如风,不拘成法;由于有了“不散”,散文能含蓄深邃,饱蘸感情,成为反映社会的有力武器。只有真正的认识并很好的理解了散文的这一特征,才有可能真正做好散文阅读。
如2001年高考散文阅读《门》,文中写到各种实实在在的门,介绍了各种各样的开门方式,不少学生在阅读时很容易把目光停留于此而感到无所适从,既耽误了阅读的速度,又影响了答题的质量。可是,如果我们依据散文的文体特征加以深思,就会很快看出以上这些不过是文章的零散的“形”,作者不过是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文章的主旨显然是在对“门”的象征意义的理解上。这样,我们就会很快确定文章有效的阅读区间,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3、散文有浓厚的主观情感
秦牧在《散文领域——海阔天空》一文中如此说:“文学是通过个性表现共性的。它时常要求作者不回避表现自己。诗和散文,对作者这种要求更加显著。在‘直抒胸臆’和倾泻感情的时候,如果一个作家回避表现自己,就不可能写出精彩动人的文字,也不可能给人任何亲切的感受。因为他只能讲一般的道理,用一般的语言,而不敢写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和具有独特风格的语言……真正动人的散文,那个作者的音容笑貌,是总会浮现在读者面前的。”
如《我为何而生》一文,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自己的人生信仰与追求,感情激越而深沉,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巴尔扎克葬词》一文不仅蕴蓄着作者对巴尔扎克的深切悼念之情,而且还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除悲伤、怅然之外的另一种力量的存在,那就是崇高和激动。
可以这么说,在所有的文学样式里,散文作者是最直接向读者敞开自己心扉的。
4、散文语言优美含蓄
散文篇幅不长,也不像小说那样以描写的栩栩如生见长;它以语言的凝练取胜,它的诗意也有赖于语言的优美动人。当然,不同的散文作家有不同的语言风格。鲁迅的《灯下漫笔》犀利老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清新质朴,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华美激越……但优秀的散文语言,一定有个总的特点,即:精练简洁,优美含蓄。如果语言芜杂松散,繁冗乏味,缺乏生活的鲜明色彩和动人旋律,即使有深刻的思想和较好的生活内容,也难以感动读者。
阅读散文时,我们也应当细致地品味散文的语言。如果说读小说要力求速读,那么读散文应放慢速度,有的地方甚至要咬文嚼字一番,要注意读出散文的言下之意。 
(二)熟悉散文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主要是指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上的技巧,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知识的技巧。平时要做好这方面知识的归纳。
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叙事抒情、托物言志等)、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象征、铺垫、烘托、衬托、对比、人称等。
结构手法:线索、转换、过渡、照应、详略等。
语言修辞:描绘类(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语气类(反问、设问)等。
(三)鉴赏散文思维操作过程  
(1)从整体上把握
整体把握文章,要了解以下几点:
①作品主要写了哪些人物或事件,通过人物或事件所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②作品是如何组织材料的,理清作者的思路。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叙事时,它多为生活片段,且跳跃较大,无明晰的情节;写人时,它也不求形象丰满,往往点到即止。杂文更拟行文恣肆为特点,思之所至,文亦随之。因此,阅读散文时,理清散文的行文思路对理解全文主旨至关重要。如《灯下漫笔》一文,作者由钞票兑换现银一事引发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是跳出奴隶地位反观奴隶状态的一种觉悟。鲁迅由此剖析中国百姓的历史命运,“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一部中国史,只有两个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接着剖析了“现在”中国人的命运,最后指出了中国的出路。循着这条思路,可以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思想。
③作品中蕴涵着什么道理,抒发了什么情感。
④联系背景,整体把握。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对解读作品的内容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以鲁迅的《灯下漫笔》为例,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向,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担负起唤醒民众的重任。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从而导致中国社会在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和“做稳了奴隶”这两个“一治一乱”的时代中循环往复。在了解作品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再来鉴赏这篇文章,许多问题就容易理解了。明白了这些,就是读懂了文章,在此基础上进而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鉴赏的具体步骤
第一步,悟“情”。散文中的情常常寄寓于景、事、物之中,要从重要的字词语句入手,找出文章中蕴蓄着作者的情感的物象,再透过物象感受作者的感情。如《故都的秋中的“清”“静”“悲凉”的就寄寓在作者所描绘的秋色之中,应找出相关语句仔细体味。
第二步,解“法”。散文中的情和理,散文含蓄美的特点,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写作技巧,一定的表现手法来体现的。如《记念刘和珍君》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记叙、抒情、议论的完美结合。鲁迅的《灯下漫笔》通篇使用了讽刺、以小见大的手法。各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平时就应注意归纳。 
第三步,品“言”。散文是语言的艺术。散文的语言多有“诗味”,它的特点是深刻含蓄,语有限而意无穷。读文章时要找出重点词语,关键句子,含英咀华,对于那些具有警策性的语言,更要认真揣摩,体味其造语之高妙。
还要注意修辞方法的运用对于文章表达效果的重要作用。散文的形象性与抒情性往往要借助各种修辞方法来表现,理解这些手法,有助于披文入情。《巴尔扎克葬词》中,“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作者运用排比句式,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地指出了巴尔扎克的深远影响。
(四)如何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表达技巧是多种多样的。如意境的创造、结构的安排、描写技巧的运用以及为表现主题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等。
意境的创造主要是指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结构技巧如详略、主次、正侧、虚实、明暗等关系的处理。
艺术手法包括映衬、对比、铺垫、渲染等。
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反问、设问等。
在鉴赏表达技巧时,一定要结合文中相关的内容,联系文章的主旨。不妨参照这样的格式: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什么作用(联系该段的中心或散文的“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