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670个字。
北京市海淀区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试卷
2019.1
一、基础•运用(共13分)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北京文化,学校组织了“文化符号•寻踪北京”主题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1-5题。
1、寻踪千年古刹潭柘寺,探寻北京文化渊源。下面是同学找到的一段关于潭柘寺的文字。阅读这段文字,完成(1)-(3)题。(共5分)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这是一句人们①的民谚。据史料记载,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也许有人会问:“北京最早的城市是燕国的蓟城,距今至少三千多年,比潭柘寺早了一千多年,不是应该先有北京城吗甲】其实,那时候的蓟城,只是一个诸侯国小城。北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都市,应该是在元朝。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建元大都,使它初步具有了中国政治中心城市的规模,也奠定了现在北京城的基本格局。而此时已经晚于晋代800余年了。
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命姚广孝负责迁都事宜。据说姚广孝②潭柘寺设计建造了紫禁城(今“故宫”)。潭柘寺在鼎盛时期有房999间半,而故宫则有房9999间半。不仅如此,故宫一宫一殿的布局也如同潭柘寺一样【乙】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左右两侧基本对称,使整个建筑群显得规矩严整,层次清晰,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则。北京城与潭柘寺的渊源之深可见一(bān) ③。
(1)给加点字注音、对画线字笔画和根据读音写出的汉字作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1分)
A. 燕国(yān)“贯”字的第3笔是:一可见一般
B. 燕国(yàn) “贯”字的第3笔是:一可见一斑
C. 燕国(yān)“贯”字的第3笔是:丨可见一斑
D. 燕国(yàn)“贯”字的第3笔是:丨可见一般
(2)结合语境,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①耳濡目染②仿照B. ①耳熟能详②仿照
C. ①耳熟能详②按照D. ①耳濡目染②按照
(3)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甲】”? 【乙】; B.【甲】”? 【乙】:
C. 【甲】?”【乙】; D. 【甲】?”【乙】:
【分析】本题材料是一则介绍潭柘寺的文字,第一段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是“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第二段主要介绍故宫与潭柘寺之间的渊源。
【解答】(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与汉字的书写笔顺。“燕”为多音字,古代的“燕国”是一个诸侯国的名称,读作第一声yān;“贯”的笔顺为:竖折/竖弯、横折、竖、横、竖、横折、撇、点,所以第三笔是竖;“可见一bān”写作“可见一斑。
故选:C。
(2)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
耳濡目染,指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耳熟能详,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①处要表现的是人们对这句谚语的熟悉,应使用“耳熟能详”。
仿照,指按照已有的方法或式样去做。按照,指根据、依照。文段表现的是故宫与潭柘寺很相似,所以②突出的是姚广孝对潭柘寺的模仿,应使用“仿照”。
故选:B。
(3)本题考查标点的正确运用。
甲处,“比潭柘寺早了一千多年,不是应该先有北京城吗”直接引用有引起人的疑问,故句末用问号,再加上下引号;乙处,结合后文内容来看,“故宫一宫一殿的布局也如同潭柘寺一样”是后文的总起句,所以句末应使用冒号。
故选:D。
答案:
(1)C
(2)B
(3)D
【点评】此题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考查学生语文的理解分析及运用的能力,平时要多积累知识,并多训练。
2、胡同里的门联是城市记忆的文化符号。门联既传达出不同的家风文化,又展现着老北京人的精种面貌。对下列联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国恩家庆,人寿年丰。
理解:表达对国家的感恩之情,祈望家中有喜庆之事,家人健康长寿,年成好。
B、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理解:彰显了以忠厚之德治家、圣贤诗书教育子孙的家风,期望家运久远绵长。
C、增得山川千倍利,茂如松柏四时春。
理解:祈望生意规模,犹如山川一般宏大;诚信无欺,好似松柏一样四时长青。
D、清华词作云霞彩,典重文成金石声。
理解:希望词作清新华丽,像云霞般绚丽;文章典雅庄重,如金石之声般铿锵。
【分析】本题考查对联内容的理解,注意明确门联的文化内涵。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增得山川千倍利,茂如松柏四时春”这是北京钱市胡同2号院门上刻着的对联,这里以前都是一些银号,一方面要追求商业利益,并且有利用经济报效国家的愿望。理解:祈望生意获利,犹如山川一般宏大;希望繁荣的好似松柏一样四时长青。
故选:C。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结合选项提供对联,明确门联既传达出不同的家风文化,又展现着老北京人的精种面貌。
3.寻访“燕京八景”之一的“卢沟晓月”时,同学们看到了卢沟桥东西两块石碑。下面
对乾隆御书“卢沟晓月”和康熙御书《察永定河》碑文的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卢沟晓月”碑文《察永定河》的碑文
A、“卢沟晓月”碑文字体匀细圆转,潇洒飘逸;《察永定河》的碑文内容反映了康熙皇帝对永定河洪水长期泛滥、危害百姓的状况,深感痛心无奈。
B、“卢沟晓月”碑文字体用笔温润,丰满浑厚;《察永定河》碑文内容反映了康熙皇帝了解水
患,体察百姓疾苦,并决心大力治水,保一方平安。
C、“卢沟晓月”碑文字体匀细圆转,潇洒飘逸;《察永定河》碑文内容反映了康熙皇帝了解水患,体察百姓疾苦,并决心大力治水,保一方平安。
D、“卢沟晓月”碑文字体用笔温润,丰满浑厚;《察永定河》的碑文内容反映了康熙皇帝对永定河洪水长期泛滥、危害百姓的状况,深感痛心无奈。
注:①[康熙御书《察永定河》碑文]出自康熙四十年(1698年)十一月御笔《察永定河诗》,内容为“源从马邑,流转入桑乾,浑流推浊浪,平野变沙滩。廿载为民害,一时奏效难。岂辞宵旰苦,须治此河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乾隆御书“卢沟晓月”字体特点的把握和康熙御书《察永定河》碑文的理解。
【解答】根据碑文内容“康熙御书《察永定河》碑文出自康熙四十年(1698年)十一月御笔《察永定河诗》,内容为“源从马邑,流转入桑乾,浑流推浊浪,平野变沙滩。廿载为民害,一时奏效难。岂辞宵旰苦,须治此河安”。可以判断A、D有误;根据碑文“卢沟晓月”可以看出碑文字体用笔温润,丰满浑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