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习题:第七单元(4份)
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习题:第七单元 第14课 荷塘月色 课后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习题:第七单元 第15课 我与地坛(节选) 课后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习题:第七单元 第16课 登泰山记 课后课时作业 Word版含解析.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新教材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习题:第七单元能力测评卷 Word版含解析.doc

  课后课时作业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梁实秋在他的《清华八年》一文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园里谈不到什么景致,不过非常整洁,绿草如茵,校舍十分简朴,但是    。工字厅后面是荷花池,池畔松柏参天,厅后匾额上“水木清华”四字确是    。又有长联一副,颇为精彩: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我在这个地方(    )。西园榛莽未除,一片芦蒿,登高西望,圆明园的断垣残石历历可见,俯仰苍茫,别饶野趣。土山的背后,缓缓地流动着一条小河,两岸微风拂柳,又是一方胜境。这一带景色宜人,是同学们常来读书游憩而    的去处……清华园中的荷花池,后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荷塘月色》,更是    ,招致莘莘学子的钦羡,使人不免心生神往,希冀也能漫步在这荷花池畔,沐朝霞,送夕阳,书声与清风相应和,度过终生都值得回味的一段读书。
  1.依次填写在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干二净 当之无愧 依依不舍 如雷贯耳
  B.一尘不染 无可厚非 依依不舍 振聋发聩
  C.一干二净 无可厚非 流连忘返 振聋发聩
  D.一尘不染 当之无愧 流连忘返 如雷贯耳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①一干二净:形容十分彻底,一点儿也不剩。一尘不染: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这里是形容校舍的清洁,应用“一尘不染”。②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无可厚非: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从前面所描写的环境来看,“厅后匾额上‘水木清华’四字”应是完全当得起,应使用“当之无愧”。③依依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流连忘返: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前者使用对象是故乡等,后者使用对象是旅游胜地等。从“这一带景色宜人”可知,句中应是说同学们喜欢此处景色而不愿意离开这一地方,应使用“流连忘返”。④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这里是说清华园中的荷花池因朱自清的一篇《荷塘月色》而名声很大,应使用“如雷贯耳”。故选D。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消耗了不知多少黄昏
  B.不知消磨了多少黄昏
  C.不知多少黄昏消耗了
  ……
  课后课时作业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活在世上,谁不希望自己的生命如歌,每一天都欢乐溢胸,笑语盈耳,花团锦簇,春意盎然?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生命没有价值,心灵不充斥快乐?谁不希望自己的生活激情飞扬,轰轰烈烈,一路高歌,    ?可是,人生的美妙之处,不在于相同,而在于不同。一如交响乐团中的各种乐器,没有一种是相同的,但演奏出来的音乐却能让人    。但终其一生,又有几个人能够    呢?
  在人生之路上,(    )。这样的平淡,能够让我在物欲横流的滚滚红尘中,拨开纷扰,    ,谢绝繁华,回归简朴,达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心素如简的境界。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没有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有意义,生命有价值,心灵充斥快乐?
  B.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有意义,生命有价值,心灵充斥快乐?
  C.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生命没有价值,心灵不充满快乐?
  D.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有意义,生命有价值,心灵充满快乐?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生命没有价值,心灵不充斥快乐”,第一个问题是多重否定加反问句导致句意说反了,反问句本身表一重否定,“谁不希望”即“谁都希望”,句子的意思就变成“谁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没有意义,生命没有价值,心灵不充斥快乐”,这显然不合文意,也不合常理,故应把后面的否定词删除,即删除“人生没有意义,生命没有价值,心灵不充斥快乐”中的三个否定词;第二个问题是用词不当,“充斥”为贬义词,显然情感色彩不当,应改为“充满”。A项,反问句是一重否定,“没有谁”是另一重否定,就变成“谁都”,句意表达反了,应删除“没有”;“充斥”使用不当。B项,“充斥”使用不当。C项,反问句加多重否定导致句意表达反了。故选D。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春风得意 感慨万千 正中下怀 洞察世事
  B.踌躇满志 百感交集 正中下怀 明察秋毫
  C.春风得意 百感交集 如愿以偿 洞察世事
  D.踌躇满志 感慨万千 如愿以偿 明察秋毫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春风得意”,形容人处境顺利,做事如意,事业有成;“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句中指生活顺利,而非“对自己取得的成就得意”,应用“春风得意”。②“感慨万千”
  ……
  第七单元能力测评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成长于“五四”前后的郁达夫,视个性为现代散文的生命。强烈地表现作家的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散文的心”。郁达夫指出,“个性”是现代散文与古代散文的根本区别。他说,“中国古代的国体组织、社会因袭,以及宗族思想等等,都是先我们之生而存在的一层固定的硬壳……这一层硬壳上的三大厚柱,叫作尊君、卫道与孝亲;经书所教的是如此,社会所重的亦如此,这些就是从秦汉以来中国散文的内容,就是我所说的从前‘散文的心’”。将目光由古代转入现代,他强调:“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从前的人,是为君而存在,为道而存在,为父母而存在的,现在的人才晓得为自我而存在了。我若无,何有乎君,道之不适于我还算什么道,父母是我的父母;若没有我,则社会、国家、宗族等哪里会有,以这一种觉醒的思想为中心,更以打破了桎梏之后的文字为体用,现代的散文,就滋长起来了。”他认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的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则这个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
  综观郁达夫的散文创作,自始至终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建的。他不加掩饰地向世人展示自己美好的、不可告人的,甚至是相当阴暗的一面,如《悲剧的出生》《我的梦,我的青春》《水样的春愁》《远一程,再远一程》《孤独者》《海上》《大风圈外》等篇章,无不透露出自己彼时的生活状况、思想及行为,是其个性化记录自己的真实的文字,这些文字又比刻意为自己立传显得更率性而为,韵味十足。
  看一个作家是否是进步的,是否与国家、民族是同呼吸共命运的,不应仅仅从道德层面考量,而应看其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考、关注,以及对普罗大众的爱。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就有忧患意识,而“五四”以来,这种蛰伏在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显得更加强烈,“启蒙”与“救亡”这两个命题在“五四”时期被视为文化人最高的追求目标。而作为传统知识分子且深受西方文化思想影响的郁达夫,“启蒙”与“救亡”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始终形影不离且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有人认为“从早期的‘零余者’之作到后期颇具文人意识的游记,个性与社会性的同一始终是郁式散文立意的一贯特色。郁达夫早期的散文虽有明显的日本‘私小说’印迹,以自我表现为鲜明特色,但不是其他日本作家那种放弃了政治的‘自我’,而是社会性的‘自我’。祖国的现状与传统的儒家教育,使他的作品在表现个性的同时,也倾诉着时代重压下青年的苦闷和反抗。”因此,阅读郁氏早期散文我们才会感到:“他的苦闷、彷徨、自哀、自惭都来自这种对个性的关注和社会对‘自我’的弃绝,以及现实对理想的嘲弄。‘自我’,是他个性的充分展露,悲剧意识就是他在社会和自我、理想和现实不断冲突的两难中那抉心自食的哀寞。这份悲苦表现了一个觉醒了的知识分子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的孤寂、苦闷、渴求和彷徨。”
  (摘编自周明全《郁达夫散文的情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四”前后的作家,“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们视个性为现代散文的生命,认为散文就应强烈地表现作家的个性。
  B.郁达夫认为“尊君、卫道与孝亲”三种教条,制约着人们的说话行事,也是从秦汉以来中国散文的“心”。
  C.在郁达夫看来,道若不适合自己就无所谓道,每个人都要以觉醒的思想为中心,去打破旧有的社会制度。
  D.郁达夫早期的散文受日本“私小说”影响,因此个性与社会性的同一始终是郁式散文立意的一贯特色。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A项,结合文本内容“成长于‘五四’前后的郁达夫,视个性为现代散文的生命。强烈地表现作家的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散文的心’”分析可知,这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