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530字。
房山区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终结性检测九年级语文试卷
2019.01
考
生
须
知 1.本试卷共10页,共五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4分)
学校举行了“谁不说咱家乡好”的主题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1-3题。
1.在介绍“房山旅游文化”这一环节中,小李同学为大家展示了一段介绍“九渡漂流”的文字。请阅读这段文字,完成(1)—(3)题。(6分)
(甲)九渡漂流被称为“十渡第一漂”,位于九渡橡胶坝的下游。它是利用拒马河急缓不一的特点开发的,是集智慧、信心、胆量于一体的探险项目。乘上气垫船进入河道,顺流而下。船在浪花中疾进,心随着波浪起伏。对面盈盈的河水涌向自己,??船后层层涟漪追随,不忍远去。??清凌凌的水、绿莹莹的山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绝妙的图画。(乙)真不愧为“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猛然间一个急流,气垫船速度加快,仰望两岸的群峰,真有“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感。??一路之上,两岸青山静默,身边绿水相随,耳畔清风吹拂,不知不觉已漂过千米之遥。④如此奇妙的体验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
(1)对加点的字注音和画线字笔顺作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涌(yǒng ) “盈”字的第二笔是:横折钩
B. 涌(yōng) “盈”字的第二笔是:撇
C. 疾(jí) “舟”字的第四笔是:点
D. 疾(jī) “舟”字的第四笔是:横
(2)对文段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写出了水波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句把山水交相辉映的景色比喻成一幅图画,深情赞美了作者所见的美丽风光。
C.??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气垫船速度之快,使人无暇欣赏身边的美景。
D.④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陶醉于漂流不愿离去的感受。
(3)文中(甲)(乙)两句中有一处标点使用有误,请找出来并改正。(2分)
错误:
改为:
2.在介绍“房山文物文化”时,一个同学为大家讲述了“房山碑刻”的知识。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6分)
房山区历史文物众多,文明积淀 ?? ,其中碑刻资源丰富。从数量上看,房山区碑刻在北京市各区县中排名靠前。境内碑刻总量超过北京其它地区的碑刻总和,仅石经就有14278件。此外, ?? 于全境的碑刻也多达800余件。文物工作和文物研究无不以碑刻文献为重要依据,碑刻研究对解读房山地方文化非常重要。房山区文委组织专家对本区碑刻资源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编辑出版了《房山碑刻通志》一书。这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 实, ,为深入研究房山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文献参考价值。
(1)根据语意,语段中①和②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2分)
A.①深厚 ②分布
B.①厚重 ②遍布
C.①深厚 ②遍布
D.①厚重 ②分布
(2)结合语境,用恰当的关联词将下面两个语句连成一句话,填入文中横线处。(2分)
A.解读碑刻本身
B.着眼解读地方文化
(3)文中画线句在内容表达上有一处不恰当,请结合上下文加以修改。(2分)
3.在具体介绍房山石经的过程中,某班同学展示了云居寺石经的拓印图片,请结合图片完成下面题目。(2分)
云居寺石经拓印图(局部)
图片中文字属于那种字体?请写出这种字体的某一个特点。
【分析】(1)①本题考查字音与笔顺的判断。
A.有误,“盈”字的第二笔是撇;
B.有误,“涌”读作yǒng,是第三声;
C.拼音与笔顺都正确;
D.有误,“舟”字的第四笔是点;
故选:C。
②本题考查句子修辞手法与作用分析的判断。
ABD.正确;
C.有误,第③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的是周边风景的优美,让人陶醉其中,以致忘了路途的远近;
故选:C。
③本题考查标点运用的判断。文中(乙)句引用古诗句作为句子的一部分,所以句末的句号应在引号的外面。
(2)①本题考查词意的辨析。
“深厚”多指感情深切浓厚;“厚重”指丰富而贵重;①处用来表述“文明程积淀”,应使用“厚重”。
“分布”指散布在一定地区内;“遍布”指分布或散布到每一个地方;②处表现的是“碑刻”所在的地点,不可能每个地方都有,应使用“分布”;
故选:D。
②本题考查句子的连接。根据空格所在的前后句意,可以看出这两句话之间为递进关系,表现出《房山碑刻通志》一书极高的价值。所以可用“不仅”“还”来连接句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