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560+15730字。
第三单元基础达标卷
对应学生用书P99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基础知识巩固(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各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流觞 情殇 整饬 流水汤汤
B.形骸 惊骇 垓下 言简意赅
C.哀悼 泥淖 桂棹 掉以轻心
D.清朗 槟榔 稂莠 琳琅满目
答案 C
解析 A.“饬”读chì,其余读shānɡ;B.hái/hài/ɡāi/ɡāi;C.dào/nào/zhào/diào;D.“朗”读lǎnɡ,其余读lánɡ。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长乐王回深父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答案 D
解析 A.“悟”通“晤”;B.“冯”通“凭”;C.“父”通“甫”。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列坐其次 次:旁边
B.凌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C.倚歌而和之 倚:循,依
D.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贫困
答案 D
解析 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虽一毫而莫取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D.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答案 D
解析 D.均为连词,和。A.介词,从/介词,表被动;B.连词,即使/连词,虽然;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B.舞幽壑之潜蛟
C.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D.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答案 C
解析 例句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筑舍定居。C.与例句相同,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A.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弄错,使……错。B.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D.名词作状语,向西。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3分)( )
A.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答案 D
解析 D.狼籍:古义今义都为“乱七八糟,杂乱不堪的”意思。A.
……
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
对应学生用书P103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般印象中,魏晋名士是一群仪容秀美、谈吐风雅的士人。但这种令人企羡的风度是否代表这一群体的全部,是一个可以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仅以邓艾、钟会伐蜀之役中发生的“二士争功”悲剧为例,来谈谈名士的另一面。
伐蜀之役由司马昭的亲信钟会为主帅,邓艾受命率领偏师。钟会统帅主力十余万,从骆谷、斜谷的大路进取汉中;邓艾与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从陇西进攻,进行战略牵制。尽管最初魏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蜀国大将姜维依仗剑阁天险,与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相持,依然保持战略上的主动权。此时,邓艾决定放弃原来与钟会汇合的计划,改走阴平小径,从而绕开剑阁天险,直取成都,进而一举灭亡蜀汉。
钟会与邓艾二人背景迥异,钟会是名臣钟繇之子,出身于汉末最有声望的士人家族,与司马昭关系密切。《世说新语》中记载,司马昭、陈泰、陈骞、钟会相约出行,钟会迟到,司马昭戏谑时故意提及钟会父亲钟繇的名讳。时人重孝行,与人接谈中触犯对方家讳是严重的冒犯,但反过来,如果关系非常密切的朋友,也会用对方的家讳来开玩笑。素有捷才的钟会不甘示弱,用“矫然懿实,何必同群”予以反击。这八个字中巧妙地点到了车上另三人的家讳,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陈泰的父亲陈群,陈骞的父亲陈矫。这种妙对是魏晋风度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士人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
邓艾出身低微,是襄城典农属下的部民,靠积累军功而致高位。更糟糕的是,他本人口吃,与讲究捷悟的文化风气格格不入。或因如此,在争功一事上,邓艾最后可谓冤屈而死,跟随他灭蜀的部下也未能获得应有的封赏。
由此可见,魏晋风度虽然是一种精致高雅的文化,但也要注意这种文化背后的阶层性和封闭性。实际上,官僚阶层经过魏晋两代的生长发育,已经形成了一个通过婚姻、交游、同僚、征辟等方式凝结起来的政治利益共同体。加之魏晋之际玄学清谈的兴起,这些官僚家族又在文化上逐步形成了共同的趣味和认同。东晋南朝的士族虽然并非完全承自魏晋官僚阶层,但至少有两个重要的特征源自西晋:一个是具有累世仕宦倾向的政治群体,一个是以玄学清谈为共同文化特征的官僚阶层。
(节选自仇鹿鸣《魏晋风度倡导了怎样的社会风尚》)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时代的社会阶层逐步固化,使出身卑微的个人不大可能获得身份突破。
B.邓艾灵活指挥,改变计划直取成都,在伐蜀之役的胜利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司马昭戏谑不避钟会家讳,证明二人关系密切,也表现出他们的名士风度。
D.一般来说,具有秀美的仪容和高雅的谈吐两个基本条件才能成为魏晋名士。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的能力。B项,“起了决定性作用”于文无据;C项,“也表现出他们的名士风度”说法不正确,司马昭戏谑不避钟会家讳的事例,表现出钟会的魏晋名士风度,也表现出士人的文化认同;D项,“具有秀美的仪容和高雅的谈吐两个基本条件才能成为魏晋名士”说法错误,由篇首内容可知,“秀美的仪容和高雅的谈吐”只是一般人的印象,并不是基本条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提出问题,统领全文,引导人们对魏晋名士和魏晋风度做深度思考。
B.文中简述伐蜀之役,强调钟会、邓艾的功劳,为论述二人的最后结局做准备。
C.末段得出结论,指出魏晋风度不过是世袭官僚阶层的趣味趋同,具有排他性。
D.主体部分使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证明语言表达对魏晋名士的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风度植根于士族官僚阶层,对后世正面影响较大,但其局限性常被忽视。
B.时人虽重孝行,但拿家讳开玩笑如果能表现出个人捷才,也能被欣赏。
C.东晋、南朝士族可能会更加追逐精致、高雅的文化,把玄学清谈之风推向高峰。
D.如果魏晋名士全都是一群气质风雅的士人,就不会发生“二士争功”的悲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全域旅游的加速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能力得以持续增强,而以文化旅游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也得以迅速崛起。文化旅游1.0时代主要依托的是老祖宗留下的资源,文物发掘、遗迹保护、古建修复、文化恢复是这一阶段最主要的开发形式。文化旅游2.0时代不以有限资源而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