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640+4170字。

  课时作业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据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发布的《旅游绿皮书:2018-2019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以下简称《绿皮书》)指出,自2018年发布景区“降价令”以来,相当数量的重点景区门票没有降价。其中5A级景区近100家,4A级景区2 400余家,分别占总数的40%、80%。此外,也有一些景区存在降幅不大、明降暗升等问题。
  “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是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的要求,也是对社会关切的回应。2018年6月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指导意见,通过开展定价成本监审或成本调查,以及剥离门票“额外负担”等措施,切实降低一批国有景区偏高的门票价格。其后,陆续有一些景区在国庆节前夕出台了降价措施。
  实事求是地讲,一些景区门票的降幅还是相当大的,像新疆喀纳斯、白哈巴、禾木等景区。然而,与民众的期待相比,当下景区的票价还是有点儿贵。动辄上百元,有的还好几百元,若一家人出行,光门票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长此以往,在门票这个铁门槛面前,又将如何释放旅游消费需求?
  何况,当下已经降价的景区,在全部景区中占比并不大。正如《绿皮书》公布的,四成5A级景区、八成4A级景区仍没有降价,考虑到4A级景区数量远超5A级景区的事实,可以断言,“不降价”仍可视为当下景区门票的常态。
  这就意味着,一方面,有限数量的国有重点景区开始降价,而大多数景区未有任何行动;另一方面,已经实施降价的景区中,多有明降暗升、明降实未降、拆解销售假降价等乱象。一些景区死死抱住门票收入不肯放手,足见其对“门票经济”的依赖。
  据披露,当下很多地方、很多景区高度依赖门票。像某旅游大省,门票收入占到旅游总收入的70%左右。而近年来热门的旅游地河南焦作云台山,2017年门票收入占比更是达到80%。可以说,很多地方把发展旅游业单纯理解为“圈地卖票”,更有一些地方把景区当成“摇钱树”,把景区的门票收入挪作他用。
  特别是不少地方在门票定价上缺乏刚性约束,成本构成不清楚,定价程序混乱无序,收支监管偏软偏散,这也必然导致初始定价高、中间涨价频、嗣后降价难等问题。凡此种种,几乎成了一些景区的通病。
  因此,破解大多数景区不愿降价问题的关键是能不能切实转变发展理念,摒弃门票依赖。首先,地方政府要率先转变观念,真正树立全域旅游的思维。要下大力气提升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便利。如2018年年底,河北太行山高速公路通车,“沉沉一线穿南北”,这条高速公路穿越了河北境内的千里太行山,无疑会大大促进该区域的旅游发展,由此带来的潜在收益不可估量。其次,景区也要加快创新,多一些用户思维、游客思维,以旅游参与和体验为核心,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未来的旅游会越来越注重用户体验,一味强索门票、依赖门票,只会越走路越窄。毕
  ……
  课时作业2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仁”,是儒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人们对它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就连孔子的三位高足,理解也有高下之分。《荀子》记载,孔子问:“仁者若何?”子路认为,“仁者使人爱己”。孔子的评价;“可谓士矣”。这个评价已不低。子贡认为,“仁者爱人”。孔子的评价:“可谓士君子矣”。这比对子路的评价高了一层。颜渊认为,“仁者自爱”。孔子的评价:“可谓明君子矣”。显然,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评价。
  为什么孔子高度肯定“仁者自爱”?这是因为,在儒家看来,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是自爱、自尊、自立的人,而一个真正自爱、自尊、自立的人一定会推己及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他就会爱人,也容易赢得他人的爱。儒家的这一理念对我们今天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很有启示。
  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之势前所未有,西方强势文化深刻影响甚至侵蚀着一些欠发达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如何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成为这些国家和民族最关切的问题之一。对于中华文化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主体意识,就有可能被其他文化侵蚀甚至同化,沦为“文化殖民地”。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提倡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就是要做到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是中国人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只有坚持并不断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性,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吸收异质文化的有益养料,滋润、丰富和繁荣、发展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有足够的智慧与气度消化外来文化,佛教被成功消化吸收就是一个例子。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广泛吸纳各种文化养料而始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就因为它对外来文化并不是简单地拿来或拒斥,而是始终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然而,近现代以来,一些人对文化的认识存在两个显著的不平衡:一是中西文化比重的不平衡,二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教育中,就是对中华文化关注不够,而西方文化却占极大比重。这是有失偏颇的。
  《论语》记载:孔子和弟子周游到卫国,看到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弟子问:下一步该怎么发展?孔子曰:“富之。”弟子又问,如果大家都富裕了,该怎么办?孔子曰:“教之。”当前,我国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甚至在许多外国人看来也“富”起来了。接下来该怎么办?“教之”!教什么?是沿着西方文化的“引导”来教,还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看来,后者才是我们的正确选择。当前,增强中华文化主体意识,最迫切的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认真研究和吸取传统伦理观念中的合理因素,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伦理观念、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
  总之,我们既要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又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既要有开放接纳、交流融合的雅量,又要有不削足适履、不买椟还珠的智慧和定力,这样才能在文化精神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摘编自“国际儒学网”楼宇烈《中华文化有智慧和
  气度消化并吸收外来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问“仁”时,对同一概念,三位高足见仁见智,内涵有区别,境界见高下。
  B.从使人爱己、爱人到自爱,这是儒家主张的一个仁德之人完善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