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20740字。
语 文
本试卷共l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
在历史上,汉字“和”与“合”有相近含义。唐代学者孔颖达在解释《礼记•郊特牲》时说,“和,犹合也。”“和合”理念强调世界是人与万物的一体性存在,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存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融合的关系,它们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然后产生新要素、新事物、新生命,客观世界因而不断发展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合”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
“和合”理念的文化内涵首先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发轫于先秦。《周易》提出“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内在统一思想。《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意思是说,礼是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自然法则,必须按礼行事。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直言天人一体。天人合一宇宙观强调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身与心之间是共生共存共荣的关系。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含着一种相互联系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视角,这让中国人很早就产生了“天下”的观念,视天下为一体。《尚书•尧典》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说明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协和处理不同国家关系的观念,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应和睦共处、相互合作。在“天下”观的滋养下,中国人生发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追求和责任担当。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追求天下大同,有一种要共同实现美好生活的担当。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是“和合”理念在社会领域的展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提倡和而不同的人格、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人与人之间有性别、年龄、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分别,社会中也有因民族、宗教、地域、阶层、文化职业等形成的差异,只有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最大共识,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有序。
在调适具体的人与人的关系上,“和合”理念表现为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其核心是“仁”。“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重要地位,孔子将“仁”解释为普遍道德原则,汉代儒学将“仁”解释为“天心”,宋明儒学以“仁”为核心构筑价值体系。千百年来,与人为善、人际和睦、立己达人、推己及人等道德准则已经深深烙印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之中。
从宇宙观、国际观到社会观、道德观,中华民族对“和合”理念的认知和践行一以贯之。当今时代,“和合”理念为我们处理各种难题提供了宝贵智慧。
(摘自陈秉公《“和合”理念具有重要价值》,2018年11月08日《人民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和合”理念强调世界是人与万物的一体性存在,因此它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
C. “和合”理念讲究天人合一的字宙观,天人合一强调的是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
D. 中国人很早就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应和睦共处、相互合作,这有利于处理国际关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二段指出“和”与“合”涵义相近,但二者又在矛盾与融合中共同发展演变。
B. 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阐述了“和合”理念的宇宙观、国际观、社会观和道德观。
C. 文章中引用了大量古代典籍中的内容,既可佐证观点,又能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D. 文章主体段落在阐明观点时,结构层次大体相同,基本都是先用一句话总领,然后再加以分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孟子的“达则兼善天下“可以看出,中国人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追求和责任担当。
B. 孔子很早就提倡和而不同的人格、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这样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有序。
C. 当今时代,我们始终如一地学习和践行“和合”理念,那么,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便会迎刃而解。
D. 在作者看来,宇审观、国际观、社会观及道德观中,宇宙观因包含其他三者,最为重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并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认真研读文本,仔细比对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B,“因此它是变化之源、运动之力、发展之本、生长之根”强加因果,原文还有许多其他条件“构成世界的诸多要素存在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融合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故选B。
【2题详解】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提笔忘字、书写能力弱化,常用汉字面孔模糊,吃不准的字词就想着求助手机,遇到高难度字词更是望文兴叹……在充分享受互联网时代各种快捷和便利的同时,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弱化,成为日前在京参加“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第四期国家级培训的专家学者们无法回避的“集体焦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