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标通用版板块练打包8份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标通用版板块练:1 现代文阅读(一).DOC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标通用版板块练:2 现代文阅读(二).DOC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标通用版板块练:3 现代文阅读(三).DOC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标通用版板块练:4 现代文阅读(四).DOC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标通用版板块练:5 古诗文阅读(一).DOC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标通用版板块练:6 古诗文阅读(二).DOC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标通用版板块练:7 古诗文阅读(三).DOC
2020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标通用版板块练:8 古诗文阅读(四).DOC

  板块练1 现代文阅读(一)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2020•宁夏银川一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言志”,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领域的开山纲领。作为一种文学观念,《诗经》在对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的萌芽。明确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作为一种理论概念,“诗言志”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就比较普遍了,这个时期各家所说的“志”含义并非完全相同,但占主流的还是指思想、抱负和志向,带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倾向。
  汉代,“诗言志”的内涵开始发生了变化,加入了情的内容。先秦的“志”主要指的是政治抱负和政治志向,重在理,而到了两汉,则是志向抱负和情感相融合,情理结合。孔颖达明确提出了“情志一也”:“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而汉人的情志统一,一来是合理的,并且出现了诗歌创作上汉魏风骨的伟大成就,成为后世的典范;二来对后来“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
  汉魏之后,特别是六朝时期,诗歌创作则朝重情的方向发展。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些观念的提出,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而六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刘勰提出了“为情造文”之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为情造文”的“情”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情感,而是包含了先秦的“志”。
  作为对佛道思想的批判和对儒学思想复兴的努力,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反对仅仅将诗歌看作表达个人情感的工具,而是要尽力回溯到儒家“诗言志”的开端。唐代诗歌创作重新回到了“情志一也”,这一点从李白、杜甫和白居易那里都可以明显感受到。对前代“情志”的综合,正是唐代文学得以正常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也迎来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黄金时代。到了宋代,随着宋明理学的兴起,诗歌表现出说理的特征,成为圣贤之道的附庸,慢慢脱离了传统的志与情,中国诗歌的高峰和黄金时代也就此过去了。
  (摘编自肖朗《“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言志”作为古代诗歌理论纲领,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代成为较为普遍的说法。
  B.“诗言志”中的“志”,在先秦时期主要指思想、抱负和志向,汉代开始内涵更加丰富。
  C.古代诗歌创作中“志”与“情”的关系大致有重志轻情、志含情中、重情轻志几种。
  D.汉魏之后,诗歌创作从“言志”转变为“缘情”,诗家不再言儒家政教怀抱之“志”。
  D 解析 “诗家不再言儒家政教怀抱之‘志’”错,原文第三段的表述是 “六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为纲,论证了“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及其影响。
  B.文章引经据典,考据严谨,评析结合,体现了文学评论的特点。
  C.文章第三段两次引述刘勰的话,意在强调六朝时期诗歌创作“重情”的特点。
  D.对汉代“诗言志”内涵的变化,文章既肯定了其积极意义,又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
  C 解析 “意在强调六朝时期诗歌创作‘重情’的特点”错。第二次引用是为了论述“‘为情造文’的‘情’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情感,而是包含了先秦的‘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中情感的抒发被抹杀,根本原因是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之别。
  B.把“诗言志”与“诗缘情”有机统一起来,是汉唐诗歌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C.唐代诗歌创作重回“情志统一”,是韩愈、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D.由于背离了“诗言志”这一创作理论而偏重说理,宋代诗歌成为了圣贤之道的附庸。
  B 解析 A项,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第二段的表述是“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C项,“是韩愈、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错,韩愈“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对唐代诗歌创作重回“情志统一”确实起了推动作用,但原文举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唐代诗歌创作重新回到了‘情志一也’”的观点。D项,曲解文意,原文第四段说“诗歌……成为圣贤之道的附庸,慢慢脱离了传统的志与情”,“脱离传统的志与情”意味着不仅脱离了“诗言志”,同时也脱离了“诗缘情”。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2020•浙江诸暨海亮实验中学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7年3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上海等46个试点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在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要让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提高居民分类投放准确性是关键。目前,各地推出不少措施保证垃圾“分
  ……
  板块练3 现代文阅读(三)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2019•安徽合肥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制造业发展之初,虽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经济总量在全世界的占比微不足道,落后的社会生产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民族复兴、人民富裕的理想和现实巨大的差距面前,强烈的“危机感”很容易催生单纯追求GDP的发展观念,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取得广泛共识,从而为经济建设树立明确清晰的奋斗目标,凝聚力量,果敢行动。
  以“GDP挂帅”为集中体现的发展观念,现在已经不能很好地推动经济的发展了。中共十九大报告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来概括当前我们经历的历史性转变,这里的“发展”的内涵已然发生了变化。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同时还有环境保护、创新能力、科技与文化等很多方面。“强”是多维度的,需要综合考量,无法把多个维度的“强”通过“加总”成一个“数”,来理解和测度整体的“强”。
  新发展观不再能“化简”“还原”成某个单一维度。在产业发展领域,这种单一维度的观念在更深的层次上,有时表现在关于产业发展进程所谓“一般规律”的认知中。自蒸汽机发明并广泛应用于生产从而开启了现代工业以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带来了数次被称作“产业革命”的生产大发展。每一次生产大发展都使社会生产达到了一个历史上无法企及的新高度,并且广泛而深远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那些关于产业发展的宏观叙事里,这些显而易见的生产力成就被人们与“一般化”“普适化”的道路连接起来了。这条路上有大的“驿站”,也有小的“台阶”,发达国家一路走来,后发国家的产业发展就是在这条路上“拾级而上”。这种对产业发展“规律”的“专断论”认知的危险在于,它提供了一把“尺子”,用来“客观”地评判产业体系和企业的“先进”或“落后”,从而给人为的调整和干预提供“进步”的理由和依据。实际上,这些关于产业发展的“规律”是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经验总结的“后见之明”,忽略了不同国家禀赋的不同,忽略了不同国家产业发展过程中内外历史条件的差异。
  我们认为新产业革命是指向未来的,它的路径未定,不同的经济体都要探索、寻找属于自己的合适路径。不仅如此,新产业革命所要到达的目的地的特征也是开放的,充满意想不到的可能。没有谁能够完全清晰地描绘未来的情景,又怎么能够笃定地认为未来企业就是某个据说代表未来的“标杆”企业整齐划一的复制呢?
  (摘编自杨斌《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产业发展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强烈的“危机感”容易催生单一维度的发展观念。
  B.根据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的增长,也要关注环保、创新等。
  C.新发展观否定了产业发展领域中单一维度的观念,以及产业发展进程中的规律。
  D.新产业革命的终极形态存在不确定性,不同经济体新产业革命的路径也不尽相同。
  C  解析 “否定了……规律”错,根据原文第三段可知,新发展观否定的是“产业发展进程所谓‘一般规律’”,即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经验总结的“后见之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以当时落后的社会生产为立论前提,论证了单纯追求GDP具有时代必然性。
  B.文章认为“强起来”无法仅用“数”来理解和测度,以此阐释了“发展”内涵改变的原因。
  C.文章提出新发展观后,接着分析“一般规律”的来源,进而说明
  ……
  板块练8 古诗文阅读(四)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韦玄成字少翁,以父任为郎,常侍骑。少好学,修父业,尤谦逊下士。出遇知识步行,辄下从者,与载送之。其接人,贫贱者益加敬,繇是名誉日广。以明经擢为谏大夫,迁大河都尉。初,玄成兄弘为太常丞,职奉宗庙,典诸陵邑,烦剧多罪过。父贤以弘当为嗣,故敕令自免。弘怀谦不去官及贤病笃弘竟坐宗庙事系狱罪未决室家问贤当为后者贤恚恨不肯言。于是贤门下生博士义倩等与宗家计议,共矫贤令,使家丞上书言大行,以大河都尉玄成为后。贤薨,玄成在官闻丧,又言当为嗣,玄成深知其非贤雅意,即阳为病狂。征至长安,既葬,当袭爵,以病狂不应召。玄成素有名声,士大夫多疑其欲让爵辟兄者。而丞相御史遂以玄成实不病,劾奏之。有诏勿劾,引拜。玄成不得已受爵。宣帝高其节,以玄成为河南太守。数岁,玄成征为未央卫尉,迁太常。坐与故平通侯杨恽厚善,恽诛,党友皆免官。后以列侯侍祀孝惠庙,当晨入庙,天雨淖,不驾驷马车而骑至庙下。有司劾奏,等辈数人皆削爵为关内侯。玄成自伤贬黜父爵,叹曰:“吾何面目以奉祭祀!”初,宣帝宠姬张婕妤男淮阳宪王好政事,通法律,上奇其材,有意欲以为嗣,然用太子起于细微,又早失母,故不忍也。久之,上欲感风宪王,辅以礼让之臣,乃召拜玄成为淮阳中尉。及元帝即位,以玄成为少府,迁太子太傅,至御史大夫。永光中,代于定国为丞相。贬黜十年之间,遂继父相位,封侯故国,荣当世焉。玄成为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父贤,而文采过之。建昭三年薨,谥曰共侯。
  (节选自《汉书•韦玄成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弘怀谦不去/官及贤/病笃/弘竟坐宗庙事系狱/罪未决/室家问贤当为后者/贤恚恨不肯言
  B.弘怀谦/不去官/及贤病笃/弘竟坐宗庙事系狱/罪未决/室家问贤当为后者/贤恚恨不肯言
  C.弘怀谦/不去官/及贤病笃/弘竟坐宗庙事系狱罪/未决/室家问贤当为后者/贤恚恨不肯言
  D.弘怀谦/不去官/及贤病笃/弘竟坐宗庙事系狱/罪未决/室家问贤/当为后者贤恚恨/不肯言
  B 解析 A项,“弘怀谦”意为韦弘心怀谦让,“不去官”意为不肯辞官,句意均完整;且联系上下文可知,“病笃”的应是韦贤,故“及贤病笃”中间不应断开,而应在“谦”“官”后断开,排除。C项,“系狱”是“弘竟坐宗庙事”的结果,“罪未决”意为罪责尚未判定,句意完整,故应在“罪”前断开,排除。D项,“当为后者”为“问”的宾语,“贤”为“不肯言”的主语,应在“当为后者”“贤”中间断开,排除。故选择B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经,通晓经术。汉代以明经设策取士。隋置明经、进士二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
  B.宗庙,指帝王祭祖的庙宇,也代指朝廷或国家政权。文中指汉朝皇帝祭祖的庙宇。
  C.贬黜,指降职或免去官爵,也指贬责、排斥。文中指韦玄成因犯错被免去了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爵位。
  D.文中的“故国”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的“故国”意思相同。
  D 解析 “意思相同”错,结合“贬黜十年之间,遂继父相位,封侯故国”可知,文中“故国”是指“原来的封地”,而“故国神游”中的“故国”则指赤壁古战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韦玄成出身高贵,谦虚好学。凭借父亲的恩荫,被朝廷任命为郎官和常侍骑;年轻时便致力于儒业,并能谦逊地对待士人。
  B.韦玄成知礼谦让,尊敬兄长。他深知父亲本意,因而假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