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430字。
7 *素 芭
◎背诵名句
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2.《出师表》中写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身为一介布衣时所持的处世态度的两句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诵读经典
经典: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第四章》)
翻译: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赏析:“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应该“止”的地方,找准自己的位置,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人随波逐流,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当今时代,生活的诱惑太多,提供的机会太多,就给人们带来了选择的困惑。其实,不同的身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其所止”。这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档案
印度的“诗圣”——泰戈尔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泰戈尔生于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他13岁就能创作长诗。1878年赴英留学,1880年回国从事文学活动。1905年以后,泰戈尔毅然投身于民族运动,写出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篇。
作品: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短篇小说《还债》《弃绝》《素芭》等,长篇小说《沉船》《戈拉》《两姐妹》等。
◎背景扫描
从1891年开始,泰戈尔按照父亲的意图管理家里的地产,长时间居住在西莱达。在西莱达农村所度过的岁月,使泰戈尔扩大并加深了对大自然的了解和亲近感;同时,也使他得到了观察和认识农村各种事物和一切生活的机会。这些生活体验成为泰戈尔创作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他目睹了农村的黑暗和凋敝,体验了农村的落后和贫穷,对穷苦的农民群众寄予了深深的同情。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几十篇短篇小说,《素芭》是其中之一。
◎逸闻趣事
与狗商量
作家泰戈尔年轻时曾经收到过一个姑娘的来信:“您是我所敬慕的作家,为了表示我对您的敬仰,我打算用您的名字来命名我心爱的哈巴狗。”
泰戈尔给这位姑娘写了一封回信:“我同意您的打算,不过在命名之前,你最好和哈巴狗商量一下,看它是否同意。”
泰戈尔跳出小圈圈
泰戈尔上学后,对学校中枯燥的教学内容和刻板的教学方法十分厌恶。有一次,他看到老师严厉地体罚学生,让不会背诵课文的孩子站在木凳上,两臂伸开,手掌向上,掌心里还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