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双一流冲刺大二轮冲刺练:第2部分 专题三 必备三种写作素材 打通深练(2份)
2020高考语文双一流冲刺大二轮冲刺练:第2部分 专题三 必备三种写作素材 打通深练1 Word版含解析.doc
2020高考语文双一流冲刺大二轮冲刺练:第2部分 专题三 必备三种写作素材 打通深练2 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三 打通深练
【精练提示】 在以往的复习与训练中,我们大多进行的是各专题的训练,而各专题间的联系较少,缺少有效的融通与联系,这给广大考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掌握答题方法与规律带来了困难。现在我们将不同专题间的同一方面内容放在一起训练,这就打通了各专题间解题能力方面的壁垒,使我们的复习立体化、综合化,以期达到复习效益的最大化。
打通深练一 回首苍茫:殷忧兴邦•砥柱中流
对应学生用书P213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2017年元旦刚过,教育部发文要求,在全国中小学教材中,将“八年抗战”的说法,一律改成“十四年抗战”。笔者认为,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②长期以来,说到抗日战争的历时时间,我们都习惯说“八年抗战”,指的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的全面抗战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这八年。可是,自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入侵我国东北后,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我国的抗日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东北民众、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第19路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一直在和日军进行英勇斗争。仅就日本官方大为缩水的统计数字,十四年里,日本关东军被我东北抗日联军等部毙伤俘虏近万人。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此时的抗战只是或东北,或上海,或华北的局部抗战就否认十四年抗战史。就抗日战争的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在20世纪30~40年代进行的由不同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及各族人民参加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政府不宣战不等于人民不抗战,政府不自觉不能说明人民不自觉,不能仅以国民党政府是否主张、参加抗战作为标准来评判,局部抗战更能突出中国人民抗战的自觉性特征。
③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我们必须承认代表正义、代表人民大众的十四年抗战。我们如果继续坚持“八年抗战”,那就意味着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后,中国人民竟对这一侵略熟视无睹。我们如果继续坚持“八年抗战”的观点,就是对一部分为国牺牲的英雄最大的不公。因为八年抗战不能将为民族而战的大量英烈包含在内,特别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流血牺牲,“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世界闻名。我们应该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来看待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而十四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英雄,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
④这一新的历史界定,也粉碎了一些海外势力排他独断地抹杀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中流砥柱的不良居心。众所周知,“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但是,当权的南京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却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对日本的侵略求
……
打通深练二 聚焦热点:传承国学•守望经典
对应学生用书P219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南北文化
从历史上说,中国就存在南北文化差别与南北文化对立融合的问题。从周朝起,北方诸侯自称中国,而吴、越、楚等南方诸国则因为“断发文身”,地广人稀,刀耕火种,被视为“蛮夷”,并受到北方的排斥轻蔑,直到晋代仍被视为“化外之民”,南方文化被称为“蛮夷文化”。黄河与长江作为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远古时期就哺育滋润出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两大文化体系。而“炎黄子孙”“华夏民族”的称谓,正是远古南北文化对抗融合的遗迹。代表北方文化的黄帝部落,与代表南方文化的炎帝部落曾在中原大地摆开了宏大的战场,一决雌雄。这场战争打得异常激烈,天地都为之变色,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多次的反复,黄帝终于打败了炎帝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并从那时起,奠定了北方文化的胜利及其权威地位。南方部落虽然失败了,但南方文化并没有绝迹和湮灭,而是作为一种与北方文化相对立的“异端”文化依然继续存在和发展,并不时燃放出一段光彩。如果说《诗经》代表的是北方文学,灌注着现实主义精神,那么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是南方文化的化身,流淌着浪漫主义的神韵。正如王逸《楚辞章句》中所说的“楚人信巫”,南方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这种激情激发了屈原的灵感,刺激了他的无穷无尽的想象,丰富了他的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确立了史官的权威和绵延不断的修史传统。
后来则有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立和分庭抗礼。南朝文学具有柔靡香软的特点,南朝民歌更是以情歌为主,不同于北朝文学和北朝民歌的刚健质朴。再后来则是南北文学走上合流,这种合流促成和孕育了唐代文学的博大卓著。而元杂剧作为北方文学的代表,其音律、曲调都不同于以南戏、明清传奇为代表的南方文学。
从美学上说,北方文化代表壮美,充满着阳刚之气,刚烈豪放,慷慨激昂,正所谓“铁马秋风塞北”;而南方文化则是优美的化身,弥漫着阴柔之气,“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正所谓“杏花春雨江南”。从地形地貌来说,南方多山多水,山川秀丽,北方则以平原、草原为主,一望无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从饮食结构来说,北方是麦黍文化,南方是稻作文化。
从思想形态上说,儒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北方文化系统,充满着先秦理性精神;道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南方文化,充满着理想和浪漫气息。而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文化思想的主导形态和文化发展趋势。儒家思想成了正统思想和官方意识形态,标志着北方文化的主导地位和主流性。文化的中心在北方中原、华北地区,这里的重要自然景观是黄土和黄河,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哺育中国文化的乳汁,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