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570字。
[考向定位]
1.2019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具有以下特点:一是3套全国卷在命题思路上均非常有层次性,第1题侧重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第2题侧重对文本论证方面的把握,第3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概括与推断;二是题目难度加大,特别是第2、3题。备考时不能沿袭“旧法”,而应及时调整思路,对每个新题型分别进行深度剖析,以明其考查实质,通其解题技法,力争9分题目不丢分。
2.第1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侧重概念内涵和外延是否与原文信息对应,是对文中基本信息的加工、转换和表述。考生应明辨设误方式,确定信息区间并通过仔细比对、分析、理解来判定选项对错。
技法一 “三角度”精准比对
1.内容角度。注意选项中有的而原文中没有的内容,或原文中有的而选项中没有的内容,还有就是选项的内容与原文的内容相反、不一致。
2.语法角度。有时利用语法知识来分析选项对应的原句,才能看出选项到底错在哪里。如看句子的主语,原文与选项陈述对象是否一致;选项在对句子改造时是否丢掉了一些修饰限定词,或者凭空增加了一些修饰限定词。
3.逻辑角度。在选项中出现了因果句、条件句、假设句、选择句,换言之,就是选项中带有“只有……才能……”“只要……就……”“因为……所以……”“不是……就是……”关联词语时,就要考虑它与原文原句所表述的逻辑关系是否一致,有无改变原句的逻辑关系。
技法二 把握答题“三步骤”
【典例】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