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2680字。
2020年湖南省长郡中学高考适应性考试(二)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无论是古代的“包公戏”,还是今人创作的《大宋提刑官》等司法题材影视作品,在涉及宋代审讯场面时,原告和被告都得跪在公堂上听审。这些文艺作品塑造出来的历史想象,甚至影响了历史研究者。法律史学者潘宇的论文《传统诉讼观念的基本形态与转型》就认为:“在古代司法实践中,涉讼双方一旦受审,不仅要下跪叩首,而且还要受到‘喝堂威’的惊吓。”
但是,我在阅读宋人笔记时,隐约觉得宋代的诉讼是不需要“下跪叩首”的。沈括《梦溪笔谈》中《欧阳文忠推挽后学》载,有一书生起诉学生拖欠束脩,官府判书生败诉,“书生不直向判,径持牒以见欧公。”既然是“径持牒”,应该不会是“跪禀”。朱熹编著《五朝名臣言行录》载,“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府吏坐门,先收状牒。公(包拯)开正门,使径至前,自言曲直,吏不敢欺。”诉讼人“径至前,自言曲直”,也不像是“跪禀”的样子。
这些材料记录的信息比较模糊,不能作为确凿的证据。我们不妨通过检索宋代司法文献加以验证。检索《名公书判清明集》 《折狱龟鉴》 《洗冤录》等官箴书,均找不到任何“跪着受审”的记录。反倒是在《折狱龟鉴》中可以找到相反的记载。《葛源书诉》条载,宋人葛源为吉水县令,“猾吏诱民数百讼庭下”,葛源听讼,“立讼者两庑下,取其状视”;《王罕资迁》条载,宋人王罕为潭州知州,“民有与其族人争产者,辩而复诉,前后十余年。罕一日悉召立庭下。”从这些材料不难发现,当法官开庭听讼时,诉讼人是立于庭下的。
当然最具直观效果的证据还是宋代的图像材料。我们能不能找出一张宋人描绘诉讼场景的图像作品呢?《孝经》中的“五刑章”恰好涉及司法诉讼的内容,因此宋人笔下的《孝经图卷》中的“五刑章图”自然也画出了宋代法官审讯的场面。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有一幅北宋李公麟的《孝经图卷》,此卷因保护不善,以致墨迹模糊,甚至可能有图文拼接错误之处,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图中的诉讼人是站立听审,并无下跪之姿。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一幅南宋《孝经图卷》,其中的“五刑章图”,画上的诉讼人也是站着的。
至此我们可以断定:宋朝平民如果对簿公庭,无须下跪叩首。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包公案》、“包公戏”中的下跪受审场面是胡编乱造。这类作品发端于元代,而盛行于明清,它们是彼时底层文人按照他们的社会经验想象出来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元明清时期司法状态的镜像。
不管是从文献还是从历史图像来看,我们都可以确信,清代的平民如果上衙门打官司,是必须下跪叩头的。只有那些取得功名的缙绅,才能获得免跪于公堂的特权。当时人撰写的官箴书,已经将“跪”列为诉讼人的规定动作了,如郑端《政学录》介绍的“理堂事”程式:“诉告之人,不妨逐名细审,一人持状跪下,直堂吏接上;听审完,或准或否,又令一人跪下,执状听审。”很明显,清代审讼场面跟宋代审讼情景,差异非常大。这个嬗变是如何发生的呢?这又印证了怎么样的时代精神的流变?这是值得历史研究者探究的一个问题。
(摘编自吴钩《被“包公戏”遮蔽的宋朝司法制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人对于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很容易受到《大宋提刑官》等文艺作品的影响。
B.《梦溪笔谈》和《洗冤录》等宋人笔记信息模糊,因此作者又援引其它材料来佐证。
C.大约从明代开始,平民百姓在上公堂参与诉讼时就需要在官员面前下跪受审。
D.清代官箴书《政学录》明确记载:清朝人在上衙门打官司时必须下跪受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潘宇的论文意在证明宋人打官司下跪这一想象影响了历史研究者。
B.文章使用笔记、官箴书、绘画等不同性质材料,从不同角度证明了本文观点。
C.作者引用了很多历史文献,充分扎实的论据增强了文章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D.结尾处作者提出“时代精神流变”的话题,引发读者对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平民打官司无须下跪,清代则需要,因此我们可以说宋代审讼制度某种程度上比清代更加平等。
B.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北宋李公麟《孝经图卷》,虽然墨迹模糊,但画面主体应该还是可以辨识的。
C.《包公案》 《孝经图卷》及《大宋提刑官》中的审讼场景,都是作者按自己时代的司法现实进行的历史想象。
D.文章指出了宋、清两代审讼制度差异巨大的现象,但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尚需历史研究者深入思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新华字典》累计发行6亿多册,自发行以来先后修订了10次,其中改革开放以后修订了7次。
改革开放以后,不少字的音、形、义,都发生了变化。比如“的”在第11版增加了字音dī:“的士(出租车)的省称:打的,的哥。”出租车正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大规模走入我国百姓的日常生活,今天“打的”已经成了人们习以为常的出行方式之一。与此相似,“秀”增加了“展示、表演”的义项,“门”增加了“负面的事件”的义项,“族”增加了“有共同特点的某类人”的义项,等等。
此外,第11版还增加了“和谐社会”“愿景”“媒体”等不少与国计民生有关的词语,同时删掉了“马达、马力、煤油、芝麻、虾米、密切、合作社、国际主义”等现代社会检索频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