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30字。
最后一次讲演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鲜明观点表达的特色。
2.体味本文口语化的特点和感情色彩强烈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领会闻一多先生对敌人必然灭亡、人民必定胜利的论述。
难点:口语的特点和人称的变换对表达演讲者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学情诊断
1.情境导入。
播放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的视频片段。
师:同学们了解演讲吗?谈一谈你们对这种语言艺术的了解。(学生自由交流)教师介绍演讲词的特点:
演讲词,也叫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演讲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篇不同寻常的演讲。这是一篇著名的演讲,是生命与血所谱就的壮丽篇章。因为,闻一多先生在做完演讲的当天傍晚,就被国民党统治当局枪杀于昆明街头,所以人们将它题名为《最后一次讲演》。
2.写作背景。
学生交流课下搜集到的资料后,大屏幕展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篡夺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主和和平,反对独裁和内战,开展了蓬勃的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当局为了镇压这一运动,疯狂制造白色恐怖,屠杀爱国民主人士。1946年7月11日,特务在昆明暗杀了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他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便是闻一多先生。有人劝闻一多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事前他没有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发表了义正辞严的演讲。三个小时后,他就被特务暗杀了。课文就是根据这次演讲记录整理的。
3.作者介绍。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出身子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参加学生运动,赴美留学,学习美术,后研究文学,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出版诗集《红烛》《死水》。1943年,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愤然而起,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4.介绍李公朴。
李公朴(1902—1946),江苏人。青少年时便关心国家大事,“五四运动”时,在上海组织爱国团,“五卅运动”时任上海学联工人科科长。1926年到广州参加北伐军。“四一二”政变后,愤然离开军队。“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38年到延安。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继续坚持战斗,积极从事民主和平运动。1946年1月在重庆“校场口血案”中被特务打伤,5月初到昆明。全国内战开始后,与闻一多积极发动“呼吁和平宣言”万人签名运动。7月11日晚,在回家途中,被国民党反动派特务杀害。
二、自主探究
1.积累生字词。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诬蔑(wū miè) 卑劣(liè) 捶击(chuí) 赋予(fù) 蛮横(hènɡ)
(2)解释下列词语。
挑拨离间:搬弄是非,破坏团结。
赋予:给予。
卑劣:卑鄙恶劣。
蛮横:(态度)粗暴而不讲理。
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文意。
提示:让学生注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