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题,约129430字。
专 训 卷 一
分数:40分 时间:40分钟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韦弘机,京兆万年人。祖元礼,隋淅州刺史。
弘机仕贞观时为左千牛胄曹参军,使西突厥,册拜同俄设为可汗。会石国叛,道梗,三年不得归。裂裾录所过诸国风俗、物产,为《西征记》。比还,太宗问外国事,即上其书。帝大悦,擢朝散大夫。累迁殿中监。显庆中,为檀州刺史,以边人陋僻,不知文儒贵,乃修学官,画孔子、七十二子、汉晋名儒象,自为赞,敦劝生徒,繇是大化。契苾何力讨高丽次滦水会暴涨师留三日弘机输给资粮军无饥高宗善之擢司农少卿主东都营田苑宦者犯法,杖乃奏,帝嗟赏,赐绢五十匹,曰:“后有犯,治之,毋奏。”迁司农卿。
帝尝言:“两都,我东西宅,然因隋宫室日仆不完,朕将更作,奈财用何?”弘机即言:“臣任司农十年,省惜常费,积三十万缗,以治宫室,可不劳而成。”帝大悦,诏兼将作、少府二官,督营缮。初作宿羽、高山等宫,徙洛中桥于长夏门,废利涉桥,人便之。天子乃登洛北绝岸,延眺良久,叹其美,诏即其地营宫,所谓上阳者。尚书左仆射刘仁轨谓侍御史狄仁杰曰:“古天子陂池台榭皆深宫复禁,不欲百姓见之,恐伤其心。而今列岸讠移廊亘王城外,岂爱君哉?”弘机猥曰:“天下有道,百官奉职,任辅弼者,则思献替事。我乃府藏臣,守官而已。”仁杰非之。俄坐家人犯盗,劾免官。
初,东都方士朱钦遂为武后所宠,奸赃狼藉。弘机白:“钦遂假中宫驱策,依倚形势,亏紊皇明,为祸乱之渐。”帝遣中使慰谕,敕毋漏言,逐钦遂于边,后恨之。永淳中,帝幸东都,至芳桂宫,召弘机使白衣检校园苑,将复任之,为后掎而止。终检校司农少卿事。
(节选自《新唐书•韦弘机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契苾何力讨/高丽次滦水/会暴涨/师留三日/弘机输给资粮/军无饥/高宗善之/擢司农少卿/主东都营田苑/
B.契苾何力讨高丽/次滦水/会暴涨/师留三日/弘机输给资粮/军无饥/高宗善之/擢司农少卿/主东都营田苑/
C.契苾何力讨/高丽次滦水/会暴涨/师留三日/弘机输给资粮/军无饥/高宗善之/擢司农/少卿主东都营田苑/
D.契苾何力讨高丽/次滦水会暴涨/师留三日/弘机输给资粮/军无饥/高宗善之/擢司农/少卿主东都营田苑/
【答案】B(参考原文:契苾何力讨高丽,次滦水,会暴涨,师留三日。弘机输给资粮,军无饥,高宗善之,擢司农少卿,主东都营田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千牛,禁卫官千牛备身、千牛卫的省称,掌执千牛刀,为君王护卫。
B.生徒,指唐代的科举制度中,经学馆选拔后举荐到尚书省参加各科考试者。
C.两都,又称“两京”,即两个京城。唐代“两都”是指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
D.中宫,即宫室的中心,文中代指宫中的宦官。
【答案】D(中宫是指皇后居住之处,也可借指皇后。<注意区分“中宫”与“中官”,后者代指宦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韦弘机处处留心,不辱使命。他出使西突厥时遇石国反叛,道路不通,于是撕下衣襟记录下沿途各国的风俗、物产,撰写了《西征记》,回国后呈给皇帝,皇帝大为赞赏,升任他为朝散大夫。
B.韦弘机铁面无私,执法严明。他主管东都营田苑时,对犯法的宦官,杖打后才奏报,皇帝赞叹,赐给他五十匹绢,说:“以后有犯法的,直接处置他们,不用奏报。”
C.韦弘机节财省用,为君解忧。皇帝想要修整宫室,苦于财力不足。韦弘机提出用他担任司农卿期间节省的三十万缗营造宫室,皇帝非常高兴,下诏由他督造了多个宫殿。
D.韦弘机仗义执言,得罪武后。他告发受武后宠幸的方士朱钦遂贪赃枉法,因此得罪武后。太宗欲复韦弘机之职,受到武后阻拦。
……
专 训 卷 二
分数:30分 时间:30分钟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基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生态问题的治理,形成全社会协同效应,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逐步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使得生态治理被提升到更高的战略高度。生态治理不仅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更需要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与积极参与。
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建设的主体和实践者,其环保认知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生态治理能否顺利推进。不可否认,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尤其对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人们对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人们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整体呈积极、良好态势,但多数人更关注一些负面环保问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国家、社会和他人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他们对一些“环境不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早已习以为常。这些都是当前提升人民群众生态环保认知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民群众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环保事业。但调查显示,人们在一些行为习惯方面,仍然存在生态行为能力较弱的状况。个体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更多与自我需求相关,有些人虽认知面广,但参与程度较低,行为跟进的广度不够,主动参与环保行动和环境监督的意愿不强,环保自觉性还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强化人民群众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需要注意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的奖惩机制,通过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养绿色生活方式,努力提高个体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生态环境治理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合力作用,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发挥人们合力作用的必要保证。这就需要积极畅通群众的参与渠道,不断健全举报、听证、舆论监督等制度,引导环保领域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提供更多的组织依托,提高人们参与的组织化、规范化水平。同时,还要在其组织性、行动力、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积极支持各类民间环保组织的运营和发展,使它们凝聚更多的民众力量,对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发挥更多作用。
总之,持续、有效地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形成社会协同效应,是化解生态危机的关键。只有每个个体从自身做起,提高生态认知水平,积极参与环保行动,才能促进生态治理各项重要任务的完成,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摘编自郭倩倩《生态治理亟须引导全民参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就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来看,只有推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才能更好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B.人们对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环保期望越来越高,这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
C.在生态治理的实践中积极完善环保奖惩机制,就能强化全民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
D.各类民间环保组织比其他形式能更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出社会合力作用。
【答案】A(B“这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错误。从文中看,“人们对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但“对环保认知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还有所不足”“拥有较高的环保期望,但自我行为约束意识较差”,可见,人们对周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环保期望越来越高,并不能体现出令人满意的环保认知度。C“积极完善环保奖惩机制”只是条件之一,文中还提出“各种积极的政策鼓励并培养绿色生活方式”等方法。D“比其他形式能更有效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错误,文中没有将这种形式和其他形式进行比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1段从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谈起,提出了引导全民积极参与生态治理的观点。
B.文章对生态问题进行辩证论证,在看到人们环保认知增强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存在的问题。
C.文中用大量篇幅阐述生态理论,使论点建立在普遍性、规律性的认识上,更准确可靠。
D.围绕着生态治理问题,文章从三个角度逐层深入地论述全民参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