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20640字。

  邢台市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化世族作为地方精英的身份也在发生转变。在传统时代,他们主要被称为与科举功名相关联的“士绅”,主要活动是筹建善堂善会、义田义庄、会馆公所、书院义塾、编修方志等。到了清末新政以后,文化世族又参与地方自治、地方商会、新式学堂教育等活动,科举的废除,实业救国的倡导,使得传统以科举功名确定的士绅身份,逐渐蜕变为以经济实力和文化影响力为评价标准的绅商,他们在社会活动中有很大的话语权。
  清末废除科举,不仅动摇了传统社会结构的根基,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中国的人才标准与教育方向,儒学首次遭遇全面危机,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成为时代的号角。在这一历史的转折过程中,文化世族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向,不少科举世家转变为新式教育制度下的院士、教授、工程师世家,如苏州著名的大阜潘氏就是如此。此外,随着清末以来对家族制度的批判与改革,家庭内部平等与重视个体的观念也逐渐成为世人的追求,由此也带来传统家庭教育中“严父慈母”身份与形象的一些变化,这在川沙黄氏家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19世纪60年代以后,上海逐渐取代苏州成为江南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其文化的多元性与国际化程度都是传统城市苏州所无法比拟的。一些头脑较为灵活的世族子弟也与时俱进,进入国际化的上海大都市。在这里,这些世家子弟不仅获得了谋生的机会,而且同时在上海调适自身,逐渐适应上海生活,从苏州吴湖帆在上海的生活与交游就可以看出苏州人对上海的倾慕。当然,苏州人始终没有抛弃故里的家族血缘网络与文化传统,他们往返于苏州和上海之间,并在新的都市空间建立起地缘性的同乡组织,以增强其在大都市的生存竞争能力。
  传统时代的文化世族,除了应举考试而必须掌握儒家经学之外,大多在文史艺术等领域各有专长,许多家族如吴江叶氏的诗学、沈氏的戏剧等,都是各自领域的领军者,往往形成某种学术流派。近代以来,随着西学的传入,特别是清末新政以后,立足传统而融汇西学的“新学”,开始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有见识的学者所积极追求的方向,新文化运动可以说是这一求新求变思潮发展的升级版。
  在这种广泛的文化求新的思潮中,文化世族在继承家学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积极吸纳新观念,从而开创出新的局面。这样,文化世族也在迅速转型蜕变,大多发展为新式的专业科技世家,也有少数人子承父业,世代书香,但就家族群体而言,传统的文化世族逐渐消逝。这种消逝主要表现在外在的家族组织衰落和内在的家族精神衰退,即世族的社会担当意识逐渐淡化乃至消失。
  (摘编自徐茂明《文化世族在社会变迁中转型》)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末新政后,文化世族参与地方自治、地方商会等活动,在社会活动中有很大的话语权。
  B. 儒学在废除科举后首次遭遇全面危机,科举世家都转变为院士、工程师等世家。
  C. 苏州文化世族十分看重家族血缘网络与文化传统,在江南各都市建立起同乡组织。
  D. 科举和儒家经学对传统文化世族在文史艺术等领域形成某种学术流派影响很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指出文化世族在社会转型中身份转变,再从清末新政的影响及文化世族的蜕变等角度分析。
  B. 文章在论述文化世族在社会变迁中的转型时,主要从“传统时代”与“近代以来”两方面进行分析。
  C. 文章用川沙黄氏世家的例子论证了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动摇了传统社会结构的根基这一观点。
  D. 文章在论述文化世族转型蜕变时提及“也有少数人子承父业,世代书香”,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士绅”与“绅商”都属于文化世族,但是确定两者身份的评价标准有所不同。
  B. 清末废除科举,对社会发展影响很大,对文化世家的转变与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C. 苏州因文化多元性与包容性缺失而衰落后,上海成为江南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
  D. 新文化运动的产生跟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追求、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等有关。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筛选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将各个选项的内容与原文进行对照,找出其细微错误点。本题,
  B项“科举世家都转变为院士、工程师等世家”范围不当,原文是“不少科举世家转变为新式教育制度下的院士、教授、工程师世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绣起源于何时?由于文献与实物资料的限制,现在尚难断言。刺绣是在织物上进行再加工的手工艺品。工艺美术界一般认为刺绣的出现略迟于纺织的出现,是随着缝纫而产生,发展的。从20世纪50年代吴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织物与骨针等实物来看,早在上古时期吴地就可能有刺绣了。关于苏绣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正谏》中关于吴人迎送外交使节排场的记述:“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拭舟以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装者,有锦衣而狐裘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