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1560字。

  山西省临汾市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
  一、现代文阅读(一)(9分,每小题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艺的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所以说文艺有社会性。我们虽看重文艺的社会性,却与一般从社会学观点谈文艺者所主张的不同。在他们看来,政治经济中的种种社会势力对于文艺倾向有决定性作用;在我们看来,这些势力虽可成为文艺风气转变的助因,而它的主因仍在作者对于读者的顾虑。各时代、各派别的文艺风气不同,因为读者的文化程度和审美趣味不同。汉人的典丽的词赋,六朝人的清新的骈俪文,唐宋人的平正通达的古文,多少都因为当时读者特别爱好那种味道,才特别发达。中国古代文艺欣赏者首先是作者的朋友和同行的文人,所以唱和的风气特盛,而文艺作品一向是用来给别人欣赏的,味道有特别的偏好。在西方,有爱听英雄故事的群众才有荷马史诗和中世纪传奇,有喜欢看戏的群众才有希腊悲剧和伊丽莎白后朝的戏剧。近代人喜欢看小说消遣,所以小说最盛行,这些都是很粗浅的事例,如果细加分析,文学史上体裁与风格的演变,都可以证明作者时时在迁就读者。
  一个作者需要读者,就不能不看重读者;但是如果完全让读者牵着鼻子走,作者在艺术上也决不能有伟大的成就。就一般情形说,读者与作者比,文化程度较低,审美趣味较劣,也较富于守旧性。因此,作者常不免处在两难境遇:如果一味迎合读者,揣摩风气,他的艺术就难超过当时已达到的水准;如果一味立异为高,孤高自赏,他的艺术至少在当时找不到读者。在历史上,作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因袭者,守成者;一是反抗者,创新者。不过这只是就粗浅的迹象而言,如果看得精细一点,文学史上因袭和反抗两种势力并非绝不相谋。纯粹的因袭者决不能成为艺术家,真正艺术家也绝不能只反抗而不因袭。所以聪明的艺术家在应因袭时因袭,在应反抗时反抗。他接受群众,群众才接受他;但是他也要高出群众,群众才受到他的启迪。这话看来像圆滑骑墙,但是你想一想曹植、陶潜、阮籍、杜甫、韩愈、苏轼、莎士比亚、歌德、易卜生、托尔斯泰,哪一个大家不是如此?
  一般人都以为文艺风气全是由少数革命作家形成的。我对此颇表怀疑。从文艺史看,一种新兴作风在社会上能与势力,固然因为有大胆的作者,但主要是因为有同情的读者。唐代诗人如卢仝、李贺未尝不独树一帜,他们却未能形成风气。一种新风气的形成,表示作者的需要,也表示读者的需要;作者非此不揣摩,读者非此不爱好,于是相习成风,弥漫一时。等到相当时期以后,这种固定的作风由僵化而腐朽,读者看腻了,作者也须另辟途径。文艺的革命和政治的革命是一样的,只有领袖而无群众,决不能成功。作者与读者携手,一种风气才能养成,才能因袭;作者与读者携手,一种风气也才能破坏,才能转变。作者水准高,可以把读者的水准提高,这道理是人人承认的;读者的水准高,也可以把作者的水准提高,这道理也许不那么浅显,却是同样正确。
  (摘编自朱光潜《谈语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社会学观点谈文艺的人认为,政治经济中的种种社会势力对于文艺倾向有决定性作用。
  B.作者在创造时要注重读者的反应,但不能一味地迁就读者,否则就不能有伟大的成就。
  C.作者有守成者与创新者之分,其实,在文学史上这两种势力并不互相抗衡,而是相通的。
  D.无论是破坏一种风气,还是养成一种风气,都需要作者与读者一起共同携手打造。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各时代、各派别的文艺风气会受到读者的文化程度和审美趣味的影响,某种文体特别发达,都是因为当时爱好这种文章的人特别多。
  B.一般来说,读者相比作者而言,他们文化程度较低,审美趣味较劣,也比较守旧,因此,作者在创作时就会有一定的顾虑,往往处于两难境地。
  C.唐代诗人如卢仝、李贺独树一帜,诗风大胆,有一定的成就,但没有形成一种风气,其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同情他们的读者。
  D.作者与读者相辅相成,互相助进,作者水准高,也可以把读者的水准提高,反过来,读者的水准高,也可以把作者的水准提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有其社会性,作者经常会迁就读者,文学作品的体裁与风格的演变就是明证。
  B.聪明的艺术家在处理因袭和反抗时的方法非常得当,他既接受群众,也会高于群众。
  C.古代的文艺作品,唱和风气很盛,文艺作品是给别人欣赏的,其格调低俗。
  D.新风气往往是在旧风气的打破中形成的,也是源自于作者与读者这两方的需要。
  【分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解答】(1)C、“在文学史上这两种势力并不互相抗衡,而是相通的”表述不严密,文中第二段有“文学史上因袭和反抗两种势力并非绝不相谋”只是说两者有相通的时候,不是“并不互相抗衡”.故选C.
  (2)A、“某种文体特别发达,都是因为当时爱好这种文章的人特别多”理解绝对化.原文第一段表述为“各时代、各派别的文艺风气不同,因为读者的文化程度和审美趣味不同”.故选A.
  (3)C、“其格调低俗”与原文不符,原文第一段表述为“文艺作品一向是用来给别人欣赏的,味道有特别的偏好”的意思是文艺作品都是为迎合欣赏者而而创作的,作品指向特定的欣赏对象.故选C.
  答案:
  (1)C
  (2)A
  (3)C
  【点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B时间范围错误.
  二、现代文阅读(二)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
  看少年乘风破浪      
  1932年夏,汪曾祺在县立第五小学毕业,同年秋考入高邮县立初级中学读书,这年他才十二岁。
  他家住在北门外东街的竺家巷,从家到中学可以走两条路。走城外,因为近得多,不误上课;放学时大多是走城里,走城里可以看看热闹,或是买纸笔,买糖果零食吃。
  每天,汪曾祺从竺家巷的家中出来,先是经过越塘。越塘是挑夫聚居的地方,城里的人对挑夫是看不起的,称之为“挑箩把担”的,但汪曾祺从来没有轻视过他们。相反,他尊重挑夫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