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2040字。

  福建省厦门市2020届高三3月线上质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向社会成员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农家书屋、电子阅报栏等来到群众身边,服务于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当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和设施建起来之后,如何提升使用率的问题便摆在了人们面前。一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农家书屋“只见房子不见读者”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究其原因,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文化的需求日渐呈现出差异化、多样化趋势,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错位”。解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关键要在供给侧发力,找准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程度。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需要改变此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服务内容单一、供给缺乏弹性等问题,更好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对接。现实中,我国农村人口结构不断变化,相关需求也日益多元。在这种背景下,围绕公共文化的投入不能是一次性的,应当在内容资源上不断进行更新,同时在载体上也应与时俱进,更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人们更便捷地获取知识和信息。比如,现在的父母都越来越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儿童图书馆经常人满为患,儿童图书的借阅量占不少图书馆外借图书的一半。这就应该加大儿童图书的采购量,扩大儿童阅览室的面积。让服务内容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才能缩小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之间的差距。我国文化资源日益丰富,群众的文化选择空前广泛,欣赏水平也日渐提升。如果公共文化供给更新缓慢,不对群众胃口,自然会导致吸引力不足等问题。我国的公共文化需求正在向更高层次发展。当群众呼唤动态的、社交化的文化服务时,公共文化服务就不能全都是静态的、非社交化的读书、看报、看电影等活动;当群众习惯于从移动互联网上获取资讯和娱乐时,公共文化服务就不能仅停留在物理空间。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就必须重视群众在文化需求方面发生的变化,掌握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润物无声的文化事业,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让文化之风充盈社会空间,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比如,一些地方探索以“智慧+”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打造社区“智慧书房”;一些地方突破传统服务界限,充分呼应群众所需,为放学后无人看管的孩子开办“四点半课堂”;还有地方发挥本地戏曲、民乐的优势,构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等。事实证明,立足本地特点,贴近群众需求,才能有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人。(摘编自张贺《公共文化服务需要“精准供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政府逐渐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力度,我国已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B.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程度不高,是一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C.为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需要在内容资源上和文化载体上不断有所创新,与时俱进。
  D.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就需要将文化服务由静态、非社交化的服务转变为动态、社交化的服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展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成就,后分析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比强化论证。
  B.第二段先结合具体事例阐明问题,接着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之道,逻辑性强。
  C.文章围绕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着重从服务内容和供给更新两方面展开论述。
  D.文章结尾列举了一些地方的成功案例,以证明公共文化服务贴近群众需求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的建立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宣传以提升其使用率。
  B.多开辟网络空间,将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适应社会发展,提升效能,更好服务群众。
  C.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供需错位”,是人们对公共文化需求差异化、多样化所导致的。
  D.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文化事业,只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才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 题。
  材料一:《咬文嚼字》编辑部12月2日发布“2019年十大流行语”,“文明互鉴”“区块链” “硬核”“融梗”“XX千万条,XX第一条”“柠檬精”“996”“我太难/南”“我不要你 觉得,我要我觉得”“霸凌主义”等流行语入选。榜首的“文明互鉴”出自习近平主席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主张的内涵不断丰富,影响不断扩大,引起全球共鸣,彰显了中国的巨大影响力。中央确定“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