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2120字。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 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 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3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近,读到国内几位名师有关《红楼梦》的整本书导读,都不约而同地把人物命名方式以及 相关判词,当作理解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关键。
关于人物的姓名,他们或以为给小说中的人物取姓命名是一门十分讲究的学问.它往往起 到点化人物、暗寓褒贬、活跃气氛,甚至是提纲挈领的作用,《红楼梦》中的谐音正是“这样”,或认 为“这700多个人名,个个有讲究,个个凝结着作者的心血”。诸如此类的夸张说法,虽不必过于 较真,但用以指导普通读者和青年学生理解《红楼梦》,可能会出现某些偏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 注意。
不错,《红楼梦》中部分人物的姓名,确实含有某种特殊功能,对理解作品或者人物有一定的 指向性。比如小说采用谐音方式,或者提示作者整体的创作原则,如甄士隐(真事隐)和贾雨村 (假语存),或者点出了人物的特殊遭遇,如“娇杏”谐音“侥幸”,“冯渊”谐音,'逢冤”,“元、迎、探、 惜''谐音“原应叹息”等。虽然这似乎是小说中已然存在的事实,也是大家熟知的,但由此出发来 理解人物.总有贴标签的嫌疑,容易陷自己于教条主义的泥潭。
这里的关键在于,文学作品主要是以形象感人的,形象又是借助人物的生动具体的言行,通 过展示特定情境中的复杂人物关系表现出来的。对形象的鉴赏,哪怕用概念介入,也不能脱离 形象,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式来对形象加以一一对应或寓意上的一一落实,即使《红楼梦》人物 的姓名在谐音上给人以某种暗示或寓意,但这种暗示和寓意仅仅代表着形象的某个侧面,况且 也只是对部分人物形象的理解起指向性作用,而对另一些形象的理解作用甚微,甚至根本不起 作用。
总体来看,《红楼梦》对一些相对次要或者边缘化的人物,用名字谐音方式突出其某方面的 特征,以方便读者阅读,而最主要、最关键的人物,则较少给人以谐音双关方面的联想,力图以人 物自身的言行来展示出形象的立体性,这是作者在处理数以百计的人物时,采取的一种基本策 略。诸如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我们很难从谐音中找到某方面的符号性 特征,道理正在此。即便在某些场合,脂砚斋评语对有些人物的名字给出了意义的指向,比如把 “元、迎、探、惜”谐音为“原应叹息”,但这种带有倾向的抽象阐释之意义,并不能涵盖自然生命的 渐次推进,即从作为起点意义的元春,到阶段性的迎春和探春,再到"三春去后诸芳尽”的惜春这 一过程。当然,更不能涵盖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每一个饱满的人物形象。在理解人物命 名时,即便撇开具体人物的言行,仅仅是在抽象层面因谐音而引发一种符号式把握,对有些人物 也是不能作简单化处理的。比如“秦可卿”,究竟是“情可亲”还是“情可轻”,或者是“情可倾”乃 至,'情可清”,从清代开始直到今天,有持续的争议。
所以,理解人物从形象本身的具体言行出发,即便某些人物的姓名谐音给人以意义的指向, 但仅仅把这种谐音作为理解的一个侧面,并通过自己阅读的具体感受,努力发现这一侧面所涵 盖的以及不能涵盖的其他方面,这才是阅读伟大作品的正道。因为,相比揭示名字的符号性功 能来说,对人物具体形象的真切感受,才是更为重要的。
(选自詹丹《猜谜不是理解〈红楼梦〉的正道》,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一些名师的导读书籍把人物命名方式和判词当作理解《红楼梦》的关键,会使读者误入阅 读歧途。
B. 少数人夸大《红楼梦》中人名寓意的作用,其影响并不大,但若用这些观点指导青年学生就 要慎重了。
C. 曹雪芹处理《红楼梦》主要人物时,力图立体地塑造形象,很少使读者产生谐音双关方面的 联想。
D. “原应叹息”的阐释,只能概括作为终点意义的惜春的命运,不能涵盖四个女性渐次推进的 过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第一、二两段从几位名师有关《红楼梦》的整本书导读的观点切入,引入论题,提出自己的 见解。
B. 第三段先肯定了部分人物的姓名有一定的指向性,然后指出由“谐音”解读人物的危害,体 现了作者的思辨性。
C. 第四、五两段,运用举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对人物形象不能用贴标签的方式加以 分析的观点。
D. 末段收束全文,强化了“理解人物从形象本身的具体言行出发”,而不能依据人物的姓名谐 音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过度地强调《红楼梦》人物姓名的符号性功能会误导普通的读者。
B. 甄士隐和贾雨村两人的姓名谐音暗示了他们未来命运的发展趋势。
C. 对《红楼梦》中次要人物,可以通过谐音的符号性特征去分析理解。
D. 秦可卿的姓名暗示了她生性风流的特点,是对其有关情节的映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人民网北京7月17日电2019年7月13-15日,“为中国未来而读——2019阅读行动研 讨会''在吉林长春举行。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刘宏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新课程与名著阅读”。研讨会上,教育部统编本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 主编温儒敏、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张玉新分别做了题为《语文老师要当“读书种子”》《整本书阅 读与核心素养的提升》的主题报告。温儒敏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语文课要把读书当作头等大事。 语文老师当好“读书种子",是一种理想,一种责任,同时又是我们面临的很实际、很紧迫的职业 要求。围绕如何读书,温教授给出了参考建议。他认为,读书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可设计为三个 "圈”:最外围是通识部分,主要是中外文化经典,是最基本的书;第二个“圈''是与自己从事专业 或职业相关的部分,目的是打基础,拓展专业视野,活跃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