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文言文断句技巧教案(一)
文言文断句技巧教案(一).doc
文言文断句技巧教案(二).doc
文言文断句技巧教案(三).doc
文言文断句讲解ppt(详解版).doc
文言文断句能力检测题答案.doc

  文言文断句技巧(一)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此外,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体裁、语言风格等。如需加标点,则标点的使用、书写要规范。在平时学习时,应该加强诵读训练,增强语感。
  【方法引导】
  一、读文段,通文意——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具体来说,就是走“四步路”: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此时切勿动手标点,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例】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这样,我们对上文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本文是讲湖阳公主新寡,帝为他物色丈夫之事。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
  【答案】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例】(北京卷)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③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④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⑤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基本
  ……
  文言文断句技巧(二)
  四、明语法,辨句式
  ⒈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
  判断句式:“……者,……也”,“为、乃、即、则”等
  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
  其它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
  积累:
  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
  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例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例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例3: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分析: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
  ……
  文言文断句专练题
  给下列句子用“/”,画出停顿。
  1. 太宗(指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
  【方法】:找名词或代词。
  重点实词:诘(责问) 致 (实现)治(太平、盛世)
  【参考答案】: 太宗(指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按可诬一世之人!”
  【翻译】:唐太宗让封德彝推举贤才,(可是)过了很长时间(封德彝)也没举荐。皇上就责问(他),封德彝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做,只是现在没有奇才(可荐)啊。”皇上说:“君子任用人才如同使用器物,每一样东西都要发挥他的长处。古代创造太平的帝王,难道都是从其他时代借用人才吗?我们正应该担心的是不能认识自己,怎可冤枉一世人才呢?”
  2.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司法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方法】抓标志词:对话“曰”,句式“则如之何” 
  成语“顾左右而言他”
  ……
  文言文断句能力检测卷
  1.下列文言断句正取的一项是(C  )
  A.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宣王既与亮对渭河/而陈亮设诱谲万方
  B.庆历中/有近侍犯法罪/不至死执政/以其情重/请杀之/范希文独无言
  C.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D.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答案C
  A.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宣王既与亮对渭河而陈/亮设诱谲万方
  B庆历中/有近侍犯法/罪不至死/执政以其情重/请杀之/范希文独无言
  D.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2.下列文言断句不正取的一项是(A  )
  A.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B.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
  C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D太宗(指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答案:A
  A.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3.下列文言断句正取的一项是( B )
  A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B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C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
  D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