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议论文(6份)
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议论文之一 ——审题立意巧亮论点.docx
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议论文之二——精选论据恰当用例.docx
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议论文之六——宽泛文论感知析理.docx
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议论文之三——灵活论证强化议论.docx
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议论文之四——布局谋篇理顺结构.docx
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议论文之五——涉笔成趣语言“出彩”.docx

  议论文之一——审题立意,巧亮论点
  (2019•天津)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不,决不会的,我们相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方志敏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个人的本分。——陶行知
  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黄大年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导析】方志敏的话主要表达了对国家、民族未来充满希望的感情,陶行知的话主要传达了每个人都要有爱国情怀,黄大年的话主要表述的是个人要献身于人类历史的发展中。综合起来看,三则材料表达了对祖国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呼吁每个人都要有爱国精神,要努力做一个为人类生存、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作文立意:作文立意方面,可以从三则材料的共同点入手,比如可以从爱国情怀和时代精神的角度论述爱国主义的重要表现就是要有时代精神,个人要为时代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也可以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讨论爱国主义思想等。具体的立意点有:①时代精神,爱国情怀;②高举爱国旗帜,为人类发展做贡献;等等。
  [例文]
  高扬时代旗帜,弘扬爱国精神
  爱国,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深沉的民族信仰。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面对国家即将破亡的局面,屈原用身死来惊醒君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国家
  ……
  议论文之三——灵活论证,强化议论
  (2019•浙江)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导析】2019年的浙江卷作文题避开了热点话题,继续以新材料作文的形式出现。材料很好地体现了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顺应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潮流,也符合稳中求变的命题要求。材料内容既通俗易懂,又具有丰富的内涵,以直抵心灵的方式让考生去思考自我,引导考生关注自己熟悉的、真实的成长生活,贴近考生内心的情感世界,为考生提供了较大的写作空间,以理性的思辨留给考生意味深长的启迪。
  命题看似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阐述了作家对读者的两种态度,但这实际上是一个类比,真正要引出的是“你如何对待你的生活”,这里的“生活”内涵丰富。命题要求考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把“生活”当作“作品”来写,让考生着眼现实,思考生活。如果缺少生活的体验和积累,缺少生活的阅历,缺少生活的发现,也很难揭示生活的底蕴。
  材料强调对人与自我和人与人的关系的思考,要求考生在展示生活、描述生活、提炼生活、聚焦生活的同时表达自己深刻的思想。考生在
  ……
  议论文之五——涉笔成趣,语言“出彩”
  (2019•江苏)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导析】作文材料由四句话组成,涉及三个层面。第一句话说水和盐的特性不一样,旨在强调“物各有性”。中间两句话讲水或盐这样的同类物品数量上简单叠加不会有味道上的变化,而无味调和却能“百味纷呈”,这样的对比意在揭示材料的核心:既肯定“物各有性”,更强调事物之间的“共存相生”,凸显融合之功。最后一句话由“物”及“事”再到“人”,强调了前面所说的道理既是客观世界中的基本现象,也是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原则。这其实是在选材广度和立意方向上为考生拓展思维空间,提示考生下笔时可以体物,可以叙事,可以写人,还可以把人、事、物融合到一起来写。
  纵观材料,考生可以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强调兼收并蓄,尊重差异的前提下追求和睦相处,也可以从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开,追求融合中的发展,共建中的共赢。
  [例文]
  美美与共,成就辉煌
  苏轼在《琴诗》里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人是智慧的,他通过对琴声的追问,向我们形象地提出了一个哲学命题:美美与共,成就辉煌。
  正如水和盐,单独的水和盐并不能成为美味,只有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