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练习+学案)(10份)
20-21 第1部分 专题 1 关键能力 第1讲 论证分析题—明类型,抓要素,知流程.doc
20-21 第1部分 专题 1 必备知识 读文—读懂文本才能精准答题.doc
20-21 第1部分 专题 1 必备知识 读文—读懂文本才能精准答题.ppt
20-21 第1部分 专题 1 关键能力 第1讲 论证分析题—明类型,抓要素,知流程.ppt
20-21 第1部分 专题 1 关键能力 第2讲 筛选信息题、观点推断题—先明设误点,再定比对法.doc
20-21 第1部分 专题 1 关键能力 第2讲 筛选信息题、观点推断题—先明设误点,再定比对法.ppt
专题提升练 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doc
专题提升练 2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doc
专项对点练 1 论证分析题——明类型,抓要素,知流程.doc
专项对点练 2 筛选信息题、观点推断题——先明设误点,再定比对法.doc

  一、概览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征
  二、把握论述类文本的论证“3要素”
  (一)论点
  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
  论点一般出现在议论文的以下四个位置上:
  1.文章的标题
  文章的标题如果表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一般就是论点。
  2.文章的开头
  从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来看,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3.文章的中间
  这种论点一般是在议论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4.文章的结尾
  例如,孟子在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时,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通过层层分析,最后才得出结论的。
  (二)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明显,即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
  2.理论论据
  理论论据可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语、谚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运用时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
  (三)论证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它所回答的是“怎样用论据论证论题或论点”的问题。一个论证过程可以只包含一个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
  论证是逻辑过程,涉及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因此,需要考生做到以下几点:
  1.掌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关系类型 意义解说 关注关键词
  因果关系 原因产生结果。 因为、所以、因此。
  前提条件关系 事件发生所需要具备的条件。 只要、就可以、才能。
  目的关系 做事都有目的。 为了、使。
  承接关系 事件发生有先后的顺序。 然后、之后。
  并列关系 句子之间是横向存在的。 同时、又……又……。
  选择关系 按照目的进行选择。 还是、不是……就是……、宁可……也不……。
  递进关系 一步步地加强或增加性质。 不仅……而且……、不但……还……。
  转折关系 先肯定,然后部分否定。 但是、可是、却、然而、虽然……但是……。
  假设关系 句子之间是假想的情况。 如果、假如、要是、如果……那么……。
  2.明晰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关系类型 子类型 具体特点
  结构安排 相承关系 承接关系 由观点到分析是承接或层层递进的,也有可能段落之间是承接或层层递进的。
  递进关系
  相并关系 并列关系 文章段落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
  对照关系
  相属关系 总分关系 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或者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
  分总关系
  ……
  论证分析题作为全国卷热点题型,考查考生对论述类文本中的论点、论据、论证3要素的把握能力和对文本说理逻辑的把握能力。要先通过对该题型选项的深入解读,弄清命题角度,厘清论证关系,再按照“审选项,抓关键—找原文,定题源—抓依据,辨正误”的解题流程全面突破。
  考法1 分析论证前提或旨归
  “前提”就是指如果这个条件存在,那么论点就成立;如果这个条件不存在,那么论点将不成立。“旨归”就是主旨,论证的目的。论证前提或旨归就是作者提出论点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写这篇论述类文本的目的是什么。
  1.请分析并判定选项的正误。
  [审选项,抓关键] (2019•全国卷Ⅲ,T2—A)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找原文,定题源]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
  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遗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
  [抓依据,辨正误]                        
  [答案] 该选项考查分析论证的前提。选文中有两处关键点,一是“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二是“有人
  ……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
  (时间:30分钟 分值:2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近二三十年,书面阅读与数字化体验的迅速普及,湮没了民间文学口头讲述的生活现场。同时,信息社会文学艺术的发展趋势是融合创新,受众的审美意识变得新奇自由,而传统民间文学的审美表达以传承性和群体性为主,其走向衰落似乎是一种必然。
  每个时代的民间文学既反映着历史环境,又彰显出时代背景,还承担着文化传承功能,是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由乡音、乡俗和家乡故事传说而编织起来的童年记忆,往往在人们心中孕育出“底色的乡愁”并镌刻在人的一生中。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文学,反映着民族友好、社会和谐的中华文明主题,有对孔子、屈原、诸葛亮等人物的思想品格认同,对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祝等故事类型用各自的方式接受并传承。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分散在中华大地上的群众,通过民间文学的形式传承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如今,中国民间文学的人物形象、故事类型、叙事结构等被外来的文学系统挤压,尤其儿童成长初期所接受的童话几乎全是西方文本——白雪公主替代了田螺姑娘、小红帽替代了阿凡提。长此以往,孩子们将对中国民间文学逐渐陌生以致淡忘。
  面对严峻的传承危机,亟须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民间文学的创新能力和传承能力,使其重新回归日常生活,有效融入当代社会。首要的是深度发掘中国民间文学的智慧资源,汲取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教育资源、伦理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增强人们接受本土智慧资源的信心。比如,以中国民间文学资源为素材,开发原创游戏产品,让中国民间文学资源进入当代文化消费领域。最近几年,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就是很好的尝试。通过对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等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让故事里的经典形象重新立起来,让传统民间故事得到保护和传承。
  传统民间文学的传承多是口口相传,在失去原有传承场景的情况下,需要采取新的传承方式。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比如,英国的《魔戒》《哈利•波特》等吸纳了西方的神话资源,让传统故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在日本,《幽灵公主》《千与千寻》等也都取材于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这些作品,将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进行了有效嫁接,找到了传统民间文学资源与现代文艺作品的转化路径。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民间文学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观念都与现代社会有所脱节,有时即便用很精彩的方式讲述出来,现代人可能也不接受。对此,我们不必强求。最重要的不是记住那些故事,而是要将故事所承载的忠、孝、仁、义等价值观传承好、传播好。
  (摘编自孙正国《留住民间文学中的民族记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统民间文学失去了口口相传的传承场景,其原因在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逐渐普及。
  B.民间文学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它是促进中华儿女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
  C.目前我国儿童接受的童话多来自西方,这导致中国民间文学受到外来文学系统挤压。
  D.一部分民间文学已经与现代社会脱节,即使改变讲述方式,现代人也不可能再接受。
  B [A项,“传统民间文学失去了口口相传的传承场景,其原因在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逐渐普及”,以偏概全,根据原文第一段“近二三十年,书面阅读与数字化体验的迅速普及……其走向衰落似乎是一种必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