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 专题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课件+练习+学案)(7份)
20-21 第1部分 专题 3 第1讲 快速解答传记阅读的2种选择题.doc
20-21 第1部分 专题 3 第1讲 快速解答传记阅读的2种选择题.ppt
20-21 第1部分 专题 3 第2讲 传主类主观题目的2种考法.doc
20-21 第1部分 专题 3 第2讲 传主类主观题目的2种考法.ppt
专题提升练 5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doc
专项对点练 6 快速解答传记阅读的2种选择题.doc
专项对点练 7 传主类主观题目的2种考法.doc
传记阅读中选择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主要有理解分析类和概括分析类两种题型。试题的命制主要是围绕传主的人生轨迹、思想观点、精神品质、贡献影响4大要素进行,这也正是传记这种文体的核心所在。
☞综合性选择题常见设误陷阱
全国卷传记综合性选择题重在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命题者常围绕“人物”“事件”“技巧”设置选项,往往通过增添、删减、拼凑、调换等方式,改变原文说法,让考生判断正误。综合性选择题常见的设误陷阱有如下几种:
设题
方面 陷阱类型 判断技巧
人物
方面 张冠李戴
(对象) 注意选项中的人、事、物、情与原文是否一致,特别注意时间、地点、言论、成绩等方面。
行为有偏
差(行为) 把选项中的相关内容,与原文中找到的传主的行为事件方面的内容比对,看描写传主的行为、情态、语言等词语,是否发生夸大或缩小的变化。
曲解观点
或建议
(言论) 在原文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内容,仔细分析比对传主的建议、观点、兴趣等方面的内容,明确是非,有的需要概括提炼观点、建议。
事件
方面 事件方面
混淆时态
(时间) 注意原文中事件发生的确切的时间类的词语,也要注意含有时态类的词语,如“目前”“已经”“将要”“曾经”“过去”“之前”“之后”等。
以偏概全
(范围) 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相关内容,看其表范围的词语或原文对事件的表述是全部还是针对局部,是统一分析还是具体而论,是全称还是特称。
事件
方面 混淆因果
(因果) 注意选项中表因果关系的词语与原文对事件因果的表述是否一致,或原文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无中生有 注意选项中说的传主所做的事,或传主的言论、行为、观点等在原文中是否存在,有的选项内容能从原文概括出或有依据,这样的就不是无中生有。
☞熟知类题通法
“切片比对法”巧解理解分析类题
“3步骤”准解概括分析类题
第一步:审读选项标敏感点
仔细分析选项,较长的选项可将其拆解,再对各片段标注敏感点(表范围的限制词、表程度的关键词、表转折的关联词和论据句、结论句等)。
第二步:回归原文找对应
先浏览选项,判定各项属于“概括+分析”“概括+推断”中何种命题形式;再回归原文,逐段细读,锁定文中对应的有效区间。
第三步:针对敏感点细比对
……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
(时间:30分钟 分值: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遥望费孝通
①他的身上,凝结了三四十年代知识精英的智慧与道德勇气。
②29岁时,费孝通出版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江村经济》。整整四十二年之后,这本薄薄的小书,令已经白发苍苍的老人获取了英国皇家人类学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
③像那一代很多杰出人物一样,生于一九一零年的费孝通不仅身经二十世纪中国种种磨难与挫折,更表现出那一代中国知识精英面对挑战时的生命力、智慧与道德勇气。在《江村经济》出版的一九三九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阶段,在书中,他饱含深情地写道:“不管过去的错误和当前的不幸,人民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一个伟大的中国必然会在废墟中重新挺立起来。”
④一九三八年回国后,费孝通先后在云南大学与西南联大工作。在炮火声中,几千名年轻人与他们的老师,唱着歌,忍着饥饿,徒步从北京穿越中国,来到昆明的大后方,在空袭的警报中,他们创造了学术史上最繁荣的时刻。半个世纪后,费孝通回忆那段时光时说:“这一段时间的生活,是我的一生里最值得留恋的。时隔越久,越觉得可贵的是当时和几个年轻朋友一起工作时不计困苦,追求理想的那一片真情。战时内地的知识分子的生活是够严酷的了,但是谁也没有叫过苦,叫过穷,总觉得自己在做着有意思的事。我们对自己的国家有信心,对自己的事业有抱负。那种一往情深,何等可爱。这段生活在我心中一直是鲜红的,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中国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所表现的风貌,似乎已成为旷世绝响。
⑤费孝通晚年,在“行行重行行”的忙碌生活中陆续写了不少忆师念友的文章。深入其中,我们不仅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对当年洋溢着的“兢兢业业的学风”的神往,对“当时那种使人神往的气氛”的眷恋。更可以听出他对当今学风与世风的失望和对未来时世的隐忧。
⑥当历史的车轮驶进新时代,历经磨难,已错过最
……
传主类主观题目的2种考法
(时间:30分钟 分值: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材料一: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青少年时代历经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在“亡国奴”的屈辱年代里,他看到的是岳飞《满江红》里“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的国殇。1949年,他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新中国成立时北大第一届毕业生。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在五个核大国中,我国是从原子弹到氢弹突破速度最快的,仅用了2年8个月,于敏对此功不可没。曾有一位日本专家赞叹于敏是“中国国产专家一号”。
新中国成立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1961年,钱三强把他叫到办公室,非常严肃地说:“经所里研究,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作为副组长参加‘轻核理论组’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年仅35岁。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
1965年,39岁的于敏带领科研团队开始攻关。从9月到11月的一百多个日夜里,于敏经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的一刻,于敏在北京守候在电话旁,“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1984年12月,于敏和同事在新疆核试验基地进行实验。一次讨论会上,一位同事吟诵起诸葛亮的《出师表》:“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于敏也来了兴致,一人一句地接下去。到后来,只听于敏一个人在吟诵:“夫难平者事也!……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一刻,在座所有人无不以泪洗面。
最终,那次原理实验获得圆满成功,为我国中子弹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节选自“新浪新闻综合”,2019年1月16日)
材料二:
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73岁那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于敏以“抒怀”为题写下这首诗。
从1961年到1964年,于敏和黄祖洽、何祚麻一起,做了关于氢弹作用原理和可能结构等方面的探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