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780字。
《宇 宙 的 未 来》教学设计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宇宙的未来》指的是著名量子物理学家霍金的自然科学小论文,是一篇科学论文,其核心是对宇宙的未来进行科学预测的主要观点和推论。学生已经在本单元学过这类文章,本节课的内容只是前两课的巩固。因为它关系到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高考作文素材的积累,所以它在本学科中处于一般地位,有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积累写作素材的作用。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文章主要的观点和推论,理解霍金对科学的执着态度,感受作者的科学精神,增进自己的科学素养。其中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要让学生找出体现观点和推论的句子,并由此理清思路,把握作品的主旨。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定位:A.理解文章主要的观点和推论。
B.把握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C.理解霍金对科学的执着态度。
D.感受作者的科学精神,增进自己的科学素养。
2、目标解析:A.理解就是要用理性的心态、辩证的思维去思考、推断作者的观点,认识作者追求科学的态度。
B.把握就是要在品味作品语言的基础上掌握其风格特点,学会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并能运用于写作之中。
C.感受就是要感觉到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极端困难,并受到鼓舞。
三、问题诊断及其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是本文专业性强,欧化语言明显,阅读起来非常吃力,难读、难懂。产生这一困难的原因是高考试卷上的科技说明文、科技论文只有三四段,考生读起来已经非常吃力,而这里却有整整26段,是前者的六七倍。要解决这一困难,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但同时也要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将学生由浅入深地引导下去。其中关键是要告诉学生运用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化繁为简。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为了加深学生对宇宙的感性认识和对宇宙大爆炸的了解,本节课准备使用多媒体,播放太阳系模型、有关宇宙整体情况的视频资料、霍金演讲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在当今世界的自然科学领域,能够和爱因斯坦比肩的人物恐怕应当首推史蒂芬•霍金了,他不但做出了辉煌的科学成就,其坚强的意志品质也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演说辞《宇宙的未来》(板书课题)。
仰望灿烂的星空,我们会肃然起敬,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和想像。从古到今,人们对于宇宙的猜测和探索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如屈原在《天问》里就发出了一系列的探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中国古代的宇宙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