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20700字。

  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 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 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 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里的用语,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 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 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由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锚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熊。视之,石也。
  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 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节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1. 文章第一、二段引述了郭沫若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和另 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的修改,对这样写的好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列举郭沫若改字改得好的例子和改得不好的例子,二者形成对比。
  B. 引用同一名家郭沫若的典型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C. 由引述炼字的例子开篇,水到渠成地引出了本文论题“咬文嚼字”。
  D. 运用衬托手法,论述“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十分成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并未采用常见的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的方法,而是由事例分析自然而然引出论点。
  B. 文章主要运用了事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所举的例子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
  C. 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事例证明了“咬文嚼字”是斟酌文字的分量的观点。
  D. 作者反弹琵琶,弹出了贬义成语“咬文嚼字”的新义,其独立思考的精神值得学习。
  3. 朱光潜先生赋予“咬文嚼字”这一成语以新的意义,对这个“新的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文字应用上,咬文嚼字就是要“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B. 写作时要字斟句酌,讲究语言运用的准确、传神,力求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C. “嚼”有玩赏的意思,咬文嚼字就是要对作品语句进行玩赏、品鉴。
  D. 咬文嚼字实际上也是一个好习惯,我们在生活中应该要死抠字眼。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辨明检索区间,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联系上下文体会时,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D项,“论述‘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十分成功”错误,依据第二段“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特别注意比对:指代词、范围词、程度词、时间词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8月22日,“一带一路"主题影片《共同命运》在北京举行国内首映会。影片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小人物追寻梦想的故事,展现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共同追求。
  据了解,该影片制作历时两年,跨越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行程约30万公里。在首映会现场,导演邓斐解读片名时说,影片旨在用梦想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普通人联结在一起。因为对梦想的共同追寻,就有了共同的命运。“中国元素正在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普通人,让他们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走得更加顺畅。”导演曲江涛说。影片主创团队由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的资深电影、纪录片创作者组成,摄制团队总计300余人。本片编剧盖伊•希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