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专题四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专题三第三节-环境题——聚焦活动舞台读懂风景意义-.docx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二部分-专题一第一节-断句题——聚焦差异用好标志-.docx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三部分-第三节-巧断语病——梳“干”理“枝”多思逻辑-.docx
2020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一部分-专题四第三节-归纳概括题——切分层次留主舍次-.docx
第一节 断句题——聚焦差异,用好标志
文言文断句,就是根据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对考查的语段进行语意和语气上的停顿。文言文断句考查对实、虚词的理解能力,对句式的判断能力和对语气的分析能力。
断句,即古人所说的“句读”,断句是考查古人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高考考查的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它所选的材料篇幅不长,较浅易;但是,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
[提分攻略]——明角度 找对应
应用3步解题流程——快析巧断定答案
全国卷对断句的考查,主要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这种命题形式在高考断句题中属于相对容易的一种题型。该类试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一般设置6~8处停顿,但难度不大。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二处不同。解答时,可遵循以下步骤:
1.词语标志
一般需在其前面停顿的5类词
一般需在其后面停顿的2类词 敬谦辞(君、公、卿、夫子、臣、窃、愚,等等)
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如吾、余、尔、汝、彼、斯,等等)
发语词(夫、惟、且、盖,等等)
关联词(至若、苟、虽、纵、向使、若夫、至于,等等)
疑问词(何、谁、孰、安、胡、岂,等等)
语气助词(也、乎、哉、与、欤、尔、耳、邪、耶、矣、焉,等等)
对话词(曰、道、言、云,等等)
或在其前停顿,或在其后停顿的词 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名、爵名、书名、庙号、年号、度量单位、典章制度,等等),从语法的角度判断它们是作主语还是宾语,主语在前停顿,宾语在后停顿
一般在其前后都要停顿的词 感叹词(呜呼、嗟乎、噫、噫嘻、悲夫,等等)前后均要停顿
2.句式标志
判断句式 “……者,……也”,“为、乃、即、则”构成的句式等
反问句式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被动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
固定句式 “如……何”“况……乎”“何……之有”“无乃……乎”“有以”“无以”“以为”“孰若”“然则”等
3.修辞标志
排比、对偶、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四六句较多,可据这一特点断句。
4.语法知识
语法知识主要根据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来切分句子,这在一轮语法知识中已有专门讲解,不再赘述。
[典题赏析]——析典题 学通法
[典例] (2019•新课标Ⅰ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
……
第三节 环境题——聚焦活动舞台,读懂风景意义
环境描写是小说阅读考查的一个重要命题点,综合来看,考查环境描写的命题角度有三种:环境特点的概括、环境描写的手法、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种命题角度往往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环境描写的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相结合。
(2019•新课标Ⅱ卷)原文见本专题第一节[典例2]《小步舞》。
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现场答案 我来评卷
①是人物的活动的背景,为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舞台。②便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③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1.得分:4分
2.理由:考生审题准确,答案条理清晰,但缺失分析,扣2分。
[参考答案] 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③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
增
分
技
巧 本题明确要求分析“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这一限制性条件明确强调了答题时应将环境描写在情节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加以细化和展开,而不是泛泛地说“推动情节发展”。所以首先应在文本中准确标注“卢森堡公园苗圃”出现了几次,在什么位置,配合着哪些具体故事内容,分别进入了情节发展的哪个阶段,具体扮演什么角色,起到了什么作用,并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作答时尽量按照情节的先后顺序展开,如开端部分怎样进入情节,发展、高潮部分怎样推动或强化情节,结局乃至尾声怎样结束情节或留下想象空间等。这样作答,可使答案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效果突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