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散文阅读(5份)
2021版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 课案1 结构思路(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
2021版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 课案2 内容要点概括(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
2021版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 课案3 形象概括与分析(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
2021版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 课案4 重要词句含意的理解(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
2021版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专题十 课案5 对散文手法及语言艺术的赏析(学案) Word版含答案.doc
课案1 结构思路
整体行文思路
整体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结构体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关系与安排。
关系类型 子类型 具体特点
相承关系 承接关系 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哲理散文的层层递进
递进关系
相并关系 并列关系 文章材料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
对照关系
相属关系 总分关系 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
分总关系
行文思路解题3种方法
(1)层次划分法:结合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
(2)线索法:线索包含时间线、空间线、感情线、事物线、人物线、行程线、景物线、思绪线等。理清线索就是理清行文思路。
(3)心理词(感情词)组合法:以心理(感情)变化为突破口,串起合理的先后顺序。大多时候,心理词(感情词)可以从原文中得来,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加工。
行文思路分析“四字诀”
(1)明——明确题材,把握全貌
通过阅读,明确散文题材,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还是阐发哲理,概括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或者谈的是什么问题,不同的文章题材,行文思路有所不同。
(2)圈——圈点勾画,抓关键词
在通读时要善于捕捉文本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句子,以及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
(3)抓——抓住线索,理清思路
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如能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就能很快理清文章思路。散文的线索类型主要有具体事物线、人物线、中心事件线、思想感情线、时间推移或空间变化线、作者所见所闻线等。
(4)合——合并段落,概括要点
要针对文章的内容认真思考,逐段分析文章的段意,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划分出层次,理清文章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等。
……
课案3 形象概括与分析
形象特点概括题型
散文作品中的形象,是指作品中的人物、事物、景物等形象,散文的内涵就是通过这些形象所展现的特定自然景物、生活场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反映出的意义和价值。
阅读散文,首先要感知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进而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就高考选用的文本来看,散文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写人叙事散文)和景物形象(写景状物散文)。
常考题型:形象特点概括分析、物象作用分析。对于形象概括鉴赏题,应当从多个角度去概括分析,并深入思考形象的内涵和作用。
“3角度”人物形象概括法
1.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分析特点(事件角度)
这一点与概括小说形象特点需要从情节入手是一个道理。
2.从描写中概括分析特点(描写角度)
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这些描写均可以提炼出形象特点。
3.从抒情议论中概括分析特点(抒情议论角度)
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形象特点,概括分析时不可忽视。
“3步骤”物象概括法
1.物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
2.物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物象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所表达的作者的某种向往、追求。(第3步有些时候不一定需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吾先生
杨 绛
一九四九年我到清华后不久,发现燕京东门外有个果园,有苹果树和桃树等,果园里有个出售鲜果的摊儿,我和女儿常去买,因此和园里的工人很熟。
园主姓虞,果园因此称为虞园。虞先生是早年留学美国的园林学家,五十多岁,头发已经花白,我们常看见他爬在梯子上修剪果树,和工人一起劳动,工人都称他“吾先生”——就是“我们先生”。我不知道他们当面怎么称呼,对我们用第三人称,总是“吾先生”。这称呼的口气里带着拥护爱戴的意思。
……
课案5 对散文手法及语言艺术的赏析
对散文选材、用材等方面特点的分析题型
散文的选材、用材涉及散文的构思、布局和立意诸多方面,涉及的考题往往因文设题,似乎没有一定的规律,但从往年相关真题及其答案中,我们可以梳理出以下答题策略:
1.对为什么安排“某一内容”的用意解读
散文的材料一般看似“松散”,但某一内容的安排一定有整体的考虑。一般把某一内容与形象、情感和主旨相联系,另一方面从写法和效果方面考虑。
如2012上海卷《我的邻居吴冠中》测试题中有问:“文章写的是吴冠中,为什么在第③④段和第⑥段分别写到了理发店老板娘和卖煎饼的妇女?”解答时,可以从丰富文章内容和侧面烘托两个方面考虑。写到理发店老板娘和卖煎饼的妇女补充了吴冠中理发、饮食以及他与普通老百姓的交往细节,使吴老的形象更丰满;同时通过她们的评价侧面印证吴冠中生活简朴、平易近人、有人情味的品质,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2.对“反复”“着意”“较多笔墨”等用意的分析
一般来说,这些写法往往在形象、情感与感染力等方面有强调、突出的作用,同时常常兼有线索、结构、详略等方面的效果。
如2016浙江卷《母亲》中有“母亲和行人的对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一题。解答时,从人物形象角度考虑,反复突出了母亲向往又犹疑的复杂心理;从结构安排角度考虑,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从对话语境中看,反复对比中突出了询问的不厌其烦与回答的不胜其烦,形成对照;从感染力的角度看,反复出现的对话描写,增强了一种现场感,人物的形象十分丰满,读者的感觉亦十分真切。
3.对联想、插入、引用等用意或效果的分析
虚实结合是散文的重要特点,具体体现在联想、引用、穿插、造境等手法的使用上。解答此类题应从具体材料出发,通过虚实分析、删留比较、内涵探究等分析。
如2016上海卷《湖殇》中有“本文是抒情散文,第 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一题。解答时,可以从正面考虑用这些“数据和年份”的好处,也可以尝试删掉这些内容,比较效果有什么不同:删除以后,不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湖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