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00字。
必修3第11课 《梨园春秋》教学设计
广东省清远市第一中学 向月华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本课主要阐述了中国传统戏曲产生和发展的历程,教材共分三目:第一目“大傩之舞”叙述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第二目“南戏与杂剧”诠释了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和成熟及其代表性的戏剧形式;第三目“徽班进京”描述了中国古代戏曲的鼎盛阶段,被誉为“国剧”的京剧的形成。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在古代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对现代的人民日常生活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学习戏曲产生发展的历史,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在初中的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对中国古代的戏曲已经有所接触,学生已经知道元杂剧和京剧等戏曲种类及其代表性作品。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戏曲产生发展的原因及其艺术成就。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影视媒体或者其他途径的接触,学生对戏曲多少有所了解。因此,学生有深入学习戏曲的产生发展历史及其艺术成就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傩仪、南戏、杂剧、四大徽班、京剧
(二)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中国传统戏曲发展演变的史实,发现中国传统文化演进的轨迹,探寻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脉络,捕捉古人的社会场景,从而培养学生以小见大、见微知灼的能力;培养学生从文学创作、历史分析、艺术表现等角度欣赏戏剧这一综合性舞台艺术的能力;理解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与戏剧盛衰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明确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形成“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遗产的态度,并依据时代发展特点不断丰富完善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使之焕发新的生命力。
四、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京剧的形成及其艺术成就。
(二)难点: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以及戏曲发展的原因。
五、教学方式
采用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六、教学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