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小题,约12470字。

  肥城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19年4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以下简称《重点任务》)。为了解《重点任务》有关情况,针对各界关注的主要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
  问: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上,2019年比较大的改革举措是什么?主要意义在哪里?
  答:《重点任务》明确,继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要积极推动已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在此前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的基础上,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I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所谓“隔道不下雨,百里不同风”,根据这份文件,各级城市政府要探索采取差别化精准化落户政策,积极推进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落户。允许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在这一重要节点上,进一步放开放宽落户限制,体现了全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加快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统筹推进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市民化,可以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此时不断放开放宽落户限制、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能够让城市充分发挥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
  问:在大中小城市发展的优先序上,请问是如何考虑和布置的?
  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重点任务》明确指出,首先要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分工协作、以大带小,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上下同欲者胜”,方能推动城市群和都市圈健康发展,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在大中小城市发展的优先序上,要特别注重不同规模层级城市的协调发展,偏重哪一个都不行,尤其是不能把眼睛只盯在大城市,要更多关注中小城市的发展。中小城市吸纳大量农村人口,是新型城镇化战略任务的重点。中小城市发展也要根据不同城市类型,分类施策。
  问: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需要推进哪些配套政策?
  答:习主席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任务》指出,要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重点关注“随迁子女”的教育、医疗、就业等需求,在随迁子女较多城市加大教育资源供给,实现公办学校普遍向随迁子女开放,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政策。
  对于暂时不能落户的城镇常住人口,要确保其全部持有居住证,以此为载体提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聚焦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民生重点,鼓励各地区逐步扩大居住证的含金量。
  (摘编自《大城市放开落户限制,影响几何》)
  材料二:
  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纵观世界发达国家,都市圈承载着一国的经济、文化、信息、科技、知识、人才等核心力量。都市圈首先需要经济、文化、科技等高度发达的核心城市,其次需要圈内基础设施、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全面一体化,从而使得不同区域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然而,分割管理的户籍制度对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特别是人才的流动,形成一定程度的阻碍,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前提。没有社会体制的一体化,就无法实现人力资源的一体化,也就不能实现产业的高效分工协作。都市圈的户籍管理由“准入年限同城化累积互认”到“城市群内户口通迁、居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重点任务》指出,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体现了这一全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B.“都市圈”需要一个中心龙头城市引领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圈内产业之间存在很强的互补性。要打造一体化程度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级现代化都市圈,关键在于实现圈内不同区域产业的高效分工协作。
  C.材料三认为户口“含金量”比落户本身更重要,依附于户口之上的各项福利都应该同步跟上,这里的“各项福利”的含义不同于材料一提及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及材料二提及的“教育、就业、养老、医疗、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D.三则材料都提及目前户籍改革进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社保等配套制度改革仍然不够完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城市按照城区常住人口规模分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Ⅱ型大城市与Ⅰ型大城市等。在不同人口规模的基础上,城市政府提出“差别化精准化落户政策”,体现出城市落户政策的灵活性。
  B.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中国经济将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都市圈”时代来临。
  C.由于实际落户进城不及预期,造成不少农民成为城市“边缘人”,城市出现独特的“钟摆式移民”,每年春节前后移动一次的“春运潮”即为实证。
  D.放开落户后,城市应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用更好的公共服务留住人。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城区常住人口216万左右的惠州,2020年落户上将实现“想入即入”。
  B.城市人才流动受制于分割管理的户籍制度,形成了在不同区域间双向流动的“候鸟式”流动模式。
  C.未来相较于对大学生的争夺,看似普通的服务业劳动者,才是城市人口资源竞争中的一个值得挖潜的领域。
  D.大城市要通过公共服务的普惠性提供,提升所有常住居民的获得感和归属感,从“宜家”的角度考虑如何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我国加大户籍改革力度有何意义?请结合三则材料概述。(6分)
  (二)现代文本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丢失的脚步
  王开岭
  大,正让城市削掉双足,脚步日渐枯萎。点与点之间的遥远,让我们望而却步,不得不折叠起双足,换之以轮胎和轨道。现代人的日常身份,不再是“行人”,而是“乘客”。
  北京城,已套上了第6个大呼拉圈,且环距越来越大。
  没人再敢把城市当棋秤、视自己为棋子了。城市的态势只能用涟漪来形容,且是巨石“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