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90+3060字。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探讨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能够运用多种媒介展开有效的表达交流。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辨析媒介信息,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会辨别是非、善恶,能够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
4、文化传承与理解:关注网络信息和网络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辨析媒介信息,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教学难点:学会辨别是非、善恶,能够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
课时:2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认识多媒介,辨识信息
一、认识多媒介
1、阅读陈力丹《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一文(教材P75-76),思考:面对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明确:当我们享用传播科技带来的便利时,也应该保持警觉与思考,不能痴迷于电视、网络而成为科技的奴隶,不能被自己所创造的东西所异化,还应遵守法律和公序良俗。
2、阅读李宇明《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与网络语言的发展》一文(教材p72-74),思考:网路时代的语言交际有什么特征?
明确:要注意两点,其一是语言交际的“技术性”越来越强;一是分出了虚拟和现实两个空间的语言生活。
3、课下活动建议:
(1)围绕近期发生的某个新闻事件,开展一次有关“身边人获取信息的习惯”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展开分析,归纳、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注意要抓住与调查目标相关度较高的设问要点,如:平时获取新闻的途径、得知这一新闻事件的最初渠道、这一事件中最感兴趣的新闻点、想深入了解事件时的首选媒介:调查时应考虑被调查者职业、年龄等的代表性,以获得较为全面的调查数据。
(2)写一则校报的招聘启事,需要通过不同的传播媒介发布出去,以得到更多同学的关注和响应。选择几种你熟悉的传播媒介,根据其传播特点对招聘启事进行改写,如调整内容、语言、呈现形式等,并说说这样改写的理由。
二、辨识媒介信息
1、阅读《吕氏春秋-察传》一文,并思考问题。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同步练习
班级: 姓名:
一、基础检测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网吧在取得安全合格证之前,必须在电脑上安装安全管理软件, 封堵有害信息网站等。电脑 进入非允许范围内的网站,安全管理软件会同时发出警报。但事实上, 许多网吧在定期对电脑进行清理时,经常要重做系统,安全管理软件往往嫌麻烦 不被重装。
A.从而 如果 由于 甚至 B.以便 由于 假若 而
C.以便 如果 由于 而 D.从而 由于 假若 甚至
【答案】C
【解析】①分句之间是目的关系,应该用“以便”,而“于是”只能表承接关系;②后文中有“会”,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假设关系,应该用“如果”;③之前有“事实上”之后有“往往”,是已经发生的情况,不是假设,不能用“假若”;④“嫌麻烦”是“不被重装”的原因,“而”可以表因果,“甚至”只能表递进。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农科小组的同志们为改造黄河故道盐碱地,筚路蓝缕,舍家忘我,一干就是五年,终于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B.做任何工作都不能孤军奋战,墙倒众人推,我们只要齐心协力,互相帮助,就一定能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
C. 你这个不情之请让我很是为难。若不答应你,不合人情;若答应了你,又不合原则。还是让我回去考虑一下再说吧。
D.看着五光十色的烟花,听着振聋发聩的爆竹,人们感到,在首都,春节这个中国特有的古老节日正在向传统回归。
【答案】A
【解析】B“墙倒众人推”比喻在失势或倒霉时备受欺负;C“不情之请”客套话,在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为不合理的请求”时用;D“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此处应作“震耳欲聋”。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只要稍稍了解清代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在漫长的数百年间,不知有多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