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740字。
专题17《登幽州台歌》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知识储备】
一、导入
“古来圣贤皆寂寞”。苏东坡是孤独的,他一再地被贬职,人生抱负难以实现,心里不是不凄凉的,他那“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渗透着怎样深刻的悲哀。
陶渊明是孤独的,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安于田园生活的恬淡的背后,是做不到官场尔虞我诈虚假逢迎、无法实现为官济世的理想的苍凉与无奈。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今天再认识一位孤独之人----陈子昂。
二、目标
1、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品味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不惧困难、胸怀天下的优质品质,树立热爱祖国、兴我中华的远大理想。
三、原文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四、注释
《登幽州台歌》:选自《韩陈子昂集》。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 。昭王为报齐灭燕之仇,并复兴燕国,拜访郭隗,求计问策。郭隗(wěi )以古人千金买马骨为例,使昭王广纳社会贤才,建筑“黄金台” ,昭王并尊郭隗为师。此举天下震动,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因此强大起来。
前:向前看。
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贤明君主。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五、诗意
往前看不到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想到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六、赏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时间:俯仰古今,时间绵长。从时间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
前贤不见,后贤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屡受挫折,求贤主而不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端。
遥想战国时燕昭王曾在此筑台招贤纳士,而今物是人非,徒增苍凉之感。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后两句从空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
空间:宇宙寥阔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诗人直抒胸臆,表现了无可奈何的悲愤之情。
整体赏析:
诗的题目有一个“登”字但是诗中无一处点明这个字,不过读者又处处感到有这个字的存在。一、二句的“前”与“后”自然是诗人登高所望的“眼前”与“身后”,但他却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