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论述类文本专题复习--韩少功作品精选精练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论述类文本专题复习--何中华作品精选精练.doc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论述类文本专题复习--韩少功作品精选精练.doc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论述类文本专题复习--韩伟作品精选精练.doc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论述类文本专题复习--何鼎鼎作品精选精练.doc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论述类文本专题复习--何怀宏作品精选精练.doc
韩少功作品精选精练
在19世纪文学作品中,杰克•伦敦笔下的冒险家、巴尔扎克笔下的暴发户、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灰姑娘、司汤达笔下的凤凰男等生动的文学形象令人难忘。作家们敏锐广博地表现了世俗生活,将文学从神学状态推向了“文学即人学”的广阔大地。但是在20世纪初,“人学”却出现了分化。
其一,“人学”成为“自我学”。尼采的“酒神”说、弗洛伊德的“本我”和“无意识”等,为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弗洛伊德尽管后来在心理医学界光环不再,却在文学领域备受青睐,正如彼德•沃森所言,“现代主义可以被看作是弗洛伊德‘无意识’的美学对应物”。普鲁斯特、乔伊斯、卡夫卡等作家不约而同地把文学这一社会广角镜变成了自我的内窥镜。他们的作品不一定引来市场大众的欢呼,却是学院精英们的标配谈资,成为某种不安的都市文化幽灵。
其二,“人学”成为“人民学”。陀斯妥耶夫斯基在追念普希金的文学成就时,使用了“人民性”这一新词,并阐明了三大内涵:表现小人物,吸取民众语言,代表民众利益。后来,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俄国作家大多成为这种忧国亲民文学的旗手,影响了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普罗文艺”。深重的人间苦难,非同寻常的阶级撕裂和民族危亡,构成了文学新的背景和动力。不过,即便是《双城记》《复活》,也因社会性强和下层平民立场被学院精英们无视,这与它们在别处广受推崇的情形,形成了意味深长的对比。
“自我学”和“人民学”,构成了20世纪两大文学遗产。正常情况下,“自我”与“人民”,作为微观与宏观的两端,不过是从不同角度拓展对人的认知和审美,释放不同的感受资源和文化积淀。在良性互动的情况下,它们就是“人学”的一体两面:真正伟大的自我,无不富含与人民经验。情感血肉相联的大我关切;真正伟大的人民,也必由一个个强健,活泼、富有创造性的自我组成。值得警惕的是,任何一种遗产都可能被后人学偏做坏。鲁迅曾批判过招牌式的“高调革命文学”;当下“人民”的形象也在文学中屡遭扭曲,变得空洞干瘪。而非理性的独行者们或幽闭自恋,或放浪自大的文字,让文学中的“自我”越发雷同,离真正的个性更远,离复制和流行更近。并诱发都市心理病。在舆论场上,“文青”“文艺腔”则是嘲讽或同情的对象,成为文学及其相关教育的负资产。
更重要的是,时代在变化,文学不能止步于20世纪。“自我”与“人民”也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大潮扑来,多种视角更应彼此含容统一,重新融铸成一个个血肉丰满的文学形象。当人的大部分智能被机器接管,人类最后的差异性,恰恰表现于人的情感、精神、价值观和创造力。换句话说,“自我学”与“人民学”,都进入了新的领域,都需要注入理论和实践的新的活血。
(摘编自韩少功《“自我学”与“人民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19世纪作家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敏锐广博地表现世俗牛活,将神学推向了“人学”。
B.学院精英重视普鲁斯特、乔伊斯等人的作品,而无视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普罗文艺”。
C.“自我”与“人民”从不同的角度拓展对人的认知和审美,在本质上有很大差异。
D.“文青”“文艺腔”被嘲讽或同情,是因为二者成为文学及其相关教育的负资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梳理了“人学”的兴起和流变,既有并列式的论述,又有逻辑上的递进。
B.文章批评“高调革命文学”和“非理性的独行者”以论证“人民”需要“自我”。
C.文章在分析“自我”和“人民”时,强调了二者互相含容和促进的辩证关系。
D.文章末段结合现实,指出“自我学”和“人民学”的发展需要新的理论和实践。
……
何中华作品精选精练
文化的价值之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能够满足时代需要的程度。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文化也是如此。今天,我们只能立足于当代中国去甄别并择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摒弃那些不能与时俱进的消极成分。这应该成为衡量一切文化遗产的基本坐标。偏离了它,我们就有可能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淖,要么“食古不化”,要么“喝祖骂宗”。对传统文化采取原教旨主义态度,也是不符合历史辩证法的。这种复古读经的做法,抹杀了当代人类生存方式的新特点,难以适应新的文化需要。同时,对于历史上的中国,我们更不能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但也应看到,今天的中国毕竟是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经历了社会主义历史实践的重构,经历了近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激荡,经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不可能在本来意义上被复制和再现。
中国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适应时代发展,从而显示出它的当代价值。传统文化如何才能“活”起来,活在当代人的观念和生活实践中,而不是仅仅存在于典籍、文物古董和博物馆中?传统文化只有在不断回应时代的挑战、质询和诉求中才能真正得以弘扬光大。所以,它只能“活”在不断的损益中,这恰恰是一种文化的常态。不然的话,传统文化就有可能沦为现代新儒家所焦虑的“木乃伊”或死古董。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创造和创新,才能实现有活力的传承。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我们应采取“神似”而非“形似”的态度。譬如中国传统社会提倡的“二十四孝”,今天的人们既不可能也不应该拘泥于模仿它所描述的具体情形,而是借鉴和继承“二十四孝”所体现出来的孝道精神。不然的话,就难免走向“愚忠愚孝”之类的愚昧。冯友兰当年所提出的“抽象继承法”,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包含着这层用心的。道德的具体表征会随着不同民族、不同时代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具体形态;但道德之为道德的那个“理”,却能纵贯古今中外、超越时空限囿。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当代中国人重新发现文化上的自我提供内在依据。在现代化的狂飙突进中,我们很容易在文化上陷入自我迷失,从而找不到“我是谁、我从何而来、我又到何处去”的答案。不解决这个前提性问题,就无法真正回应“谁的现代化”“为谁的现代化”之类的根本性问题。重新找回现代人的自己,重建现代人的自我,就不能不进行一番文化上的“寻根”,重新接续我们同传统文化之间脐带般的关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能够提供启迪。当代人类社会正面临着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这意味着人类必须调整自身同自然的关系。在工业文明中,人类对自然的占有,乃是引发生态失衡和环境危机、使人类生存陷入困境的深刻文化原因。它所孕育的现代技术取代了古典技术。古典技术所体现的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而现代技术所体现的基本理念则是“以人克天”。摆脱现代技术带来的危机,唯一可能的出路,从文化上说,在于恢复技术的古典品格,即“天人合一”的智慧。正是在这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显示出它的积极意义。
(何中华《在创造创新中彰显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传统文化采取相对主义态度,就有可能不甄别、不择取、不摒弃地对待传统文化。
B.对传统文化采取原教旨主义态度的做法,是不顾当代人类生存方式新特点的复古读经。
C.对传统文化既不能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也不能无视历史的变化而机械地复制和再现。
D.传统道德的表征多种多样,其“理”却亘古不变,对此我们要“神”“形”兼备地继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有立有破,既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又批判了三种错误做法。
B.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来说理,论证了传统文化只有通过转化和创新,才能适应时代。
C.第三段以“二十四孝”为例论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要用冯友兰的“抽象继承法”。
D.最后两段,分别从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优秀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