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题,约20280字。
河西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试卷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3分)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 ):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阅历的缘故。有无阅历,不仅影响着读书的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
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 ,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人类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能力的必经之路,二者不可( )。只有将读书和阅历紧密结合,既潜心读书又深入生活,并用阅读拓展阅历, 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在二者的( )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1. 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体味 偏废 相反相成 B. 体会 偏颇 相反相成
C. 体味 偏颇 相辅相成 D. 体会 偏废 相辅相成
2. 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阅读既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也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
B. 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
C. 阅读不但是对作品的再现,更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
D. 阅读不是对作品的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①体会:体验、领会,强调感悟。体味:体察认识,强调细细品味的过程。该句强调阅读后的感悟,所以选择“体会”。
②偏废:重视某一方面,忽视另一方面。偏颇:偏向某一方,但是不能作动词使用,所以错误。
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格是作家、艺术家在文艺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创作个性,如李白的奔 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豪放旷达等。
B. “流派”是在一定历史时期里由艺术见解和创作风格相近似的作家、艺术家所形成的文学派别。如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的“花间派”,以归有光为代表的“桐城派”,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等。
C. 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他们 的代表作分别为《装在套子里的人》《羊脂球》《警察与赞美诗》等。
D. 报告文学是一种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学体裁,说它是报告是就其主题的真实性而言,说它是文学是就表达方法而言。夏衍的《包身工》是报告文学的典范之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