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14020字。
语 文
本试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所有题目都是必答题。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第I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客观思维之来历,本是应当被追问的。现在思维规定与感性脱离,成了自在自为的世界。至于这一世界的来历问题,则在这种本体论(指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社会学理论,认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能被思维者与能存在者是统一的。”)原则中被无限耽搁了。本体论阻止这一追问,但问题并不因为被压抑而消失。尽管它是本体论之盲点,却也正是此盲点,注定了西方本体论学说绵延千年的内部冲突。这冲突就是著名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那个被压抑的客观思维来历问题,即使在近代引发对旧本体论的“纯粹理性批判”之前,也仍要顽强地表现出来。它表现为唯物主义学说的持久的存在。唯物主义学说自古希腊以来的持久存在,说明巴门尼德(古希腊哲学家,他认为,没有存在之外的思想,被思想的东西和思想目标是同一的)关于思维与存在之关系的解决方案绝不是一劳永逸的。当然,在唯物主义学说中,思维与存在在逻辑上的同一性仍然被认定了的,这表明它并没有整个儿走出巴门德开创的本体论传统,它还在这个传统内部。马克思把这种唯物主义称为“旧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承认客观在其逻辑规定性中把握了感性世界之真理,但它坚决反对客观规定为自在自为的实体,反对有一个思想实体世界,更反对用这个世界来取消感性世界的自有性。存在绝非思想实体。存在是感性世界的自有性。思维规定的出生地,正是感性存在之世界。这一点通常被概括地表达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思维的真理性)在于思维反映存在。
在真理之本质即在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这一点上,一切旧唯物主义都是巴门德的后继者。旧唯物主义也不相信感性认识本身的真理性(感性认识是还未达到真理的认识),也认为真理是在客观思维中。但客观思维的自有性仍是幻觉,它其实是感性实在的自身属性。因此,思维对存在的反映,说到底,是存在的自身反映。就此而言,旧唯物主义是巴门尼德的敌人。
旧唯物主义不是没有道理。第一,以柏拉图为典型代表的思维规定实体化(理念论),并不能真正取消思维规定的来历问题;第二,在受客观思维规定前的感性杂多不能没有自有性。即使理念论的唯心主义把感性杂多归诸“无”(非存在),它仍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如何说明感性杂多的来源?
如果“存在”只能为客观思维所享有,所谓真理,不就等于思想在自己认识自己吗?如果思维只不过是揭明自身的逻辑性质,那么,对于这样的“真理”我们应该怎样想呢?我们凭什么相信感性实在自身的真理可以而且必须通过与感性异质的思想的自我认识来达到呢?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真正的痛处。对此,恩格斯说得十分明了:根据客观唯心主义,“我们在现实世界中所认识的,正是这个世界的思想内容,也就是那种使世界成为绝对观念的逐渐实现的东西,这个绝对观念是从来就存在的,是不依赖于世界并且先于世界而在某处存在的;但是思维能够认识那一开始就已经是思想内容的内容,这是十分明显的。同样明显的是,在这里,要证明的东西已经默默地包含在前提里面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限耽搁”、“阻止”、“压抑”,实际说的是一回事,指本体论“认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观点阻止了“客观思维是从哪里来”这一追问。
B.“阻止这一追问”中的“这一追问”,问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一物质世界来自哪里?”,“阻止”则是指本体论的“世界上没有存在之外的思想,被思想的东西和思想的目标是同一的”观点,阻碍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追问。
C.客观思维来自哪里的问题表现为唯物主义学说的持久的存在,在近代引发对旧本体论的“纯粹理性批判”之前也仍然表现出来。
D.旧唯物主义学说关于思维与存在的观点,并没有走出巴门尼德开创的本体论传统,仍然认定了思维与存在在逻辑上的同一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在的世界是自在自为的世界,思维规定与感性脱离,存在绝不是思想实体,是感性世界的自有性。
B.说“旧唯物主义是巴门德的敌人”,是因为旧唯物主义认为思维对存在的反映是存在的自身反映,这与它坚决反对把客观思维规定定为自在自为的实体,反对用思想实体世界来取消感情世界的自有性是一致的。
C.大部分旧唯物主义是巴门德的后继者,在真理的本质在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这一点上,他们的观点是相同的。
D.假如“存在”只能为客观思维所享有,那么所谓的真理实际就是思想在自己认识自己,思维只不过是揭明自身逻辑的性质,对于这样的“真理”,我们真不敢相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这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唯物主义前提,只有肯定这一条,我们才能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
B.客观唯心主义的真正痛处在于感性实在自身的真理可以而且必须通过与感性异质的思想的自我认识来达到,他们认为世界是抽离物质的意识的创造物,却以唯物主义的形式在依然坚持着的立场。
C.旧唯物主义同意真理只能在客观思维中这一观点,不过在它看来客观思维只是真理不得采取的形式,真理的内容则属于不以客观思维为转移的感性实在。
D.恩格斯说道:有个绝对观念是从来就存在的,不依赖于世界先于世界而在某处存在着,要证明的东西已经默默地包含在前提里面了,说明恩格斯也赞同这一观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程含章,字象坤,号月川,原居左所营。祖传忠厚,世有令德。少孤贫,恒借书手录,夜分不辍。乾隆四十六年,补博士弟子员。五十四年,拔贡。五十七年,乡试中式。嘉庆元年,丁李太夫人艰。五年,大挑一等,分发广东,署封川县,以前任盗案革职。九年,公请出海效力,获盗,奉旨给还知县原衔。十一年,随提出海击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