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9张。附带教学计,约4400字。
我看《愿化泥土》
巴金先生的《愿化泥土》突破了杨朔等人散文写作呆板的模式,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篇章。在《愿化泥土》一文的教学中,我也怀着无限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和学生一起品味巴金先生对生命的体悟。
“作者怀着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感念,对故乡和祖国大地的热爱,希望自己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并以此体现出生命的意义。学习此文,要重点领会作家对祖国、人民和大地深沉的爱,体味作品说真话、抒真情的艺术魅力。”这是编者给我们的一段提示语。最初,我也是按照这一提示来解读文章并以此来引导学生阅读的,可是,随着分析的逐步深入,我这个需要让学生明白的老师却变得越来越糊涂。就整篇文章而言,作家对大地的爱显得毫无着落,对故乡对祖国的爱显得苍白无力,对人民的爱只是若隐若现,编者提示的“说真话”恍惚成了说大话,说空话,等等。让我们依照文章的行文顺序来探讨这些问题。
第一、对大地的热爱
文章的题目《愿化泥土》,本身就表达了作者对大地深沉的爱。但是,每一个读了文章的读者都会清楚地意识到题目中的“泥土”并不是大地的“泥土”,正所谓此“泥土”非彼“泥土”也。题目中的“泥土”是抽象意义的泥土,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在文章将要结束时,作者说“我多么想回到我出生的故乡、摸一下我念念不忘的马房的泥土”,行文到此才第一次出现与题目相照应的词语——“泥土”,又说“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可见,文中出现的“泥土”和题目中的“泥土”寓意是不同的。直到文章的结尾,“我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