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80字。
23 马说
【教材分析】
《马说》是统编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马说》展现了韩愈郁郁不得志时的心理状态。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用,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
教材编选这篇文章,意在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进而联想到自己如何对待自己的才华与前程。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
2.思悟发现
(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记下不懂的地方。
(2)作者是怎样在文章中表达 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3)应该如何认识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
(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前知“马”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县)人。唐代文学家。因韩氏是昌黎(河北昌黎)望族,又称“韩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自幼勤奋苦读,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25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祭酒、刑部侍朗、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吏部侍郎等职。
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汉魏六朝的绮靡文风,主张继承先秦两汉古文传统,主张为文明白通畅,对后代的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死后谥“文”,追赠礼部尚书。世称“韩文公”。
(二)韩愈的成就:
1.25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祭酒、刑部侍郎、京兆尹、吏部侍郎等职。
2.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3.有大量诗文作品:《马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